二、《道德经》中的政治哲思。
1.理想国
老子在他的人生哲学里,相信人性本纯洁、素朴,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不尚贤、不贵货,没有竞争的机制,以大自然的规律治理国家,让民众安居乐业,使人人回归纯朴的自然本性,天下自可享太平。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与掠夺的原始社会。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正是承脉了老子的理想蓝图。
老子的理想国政治蓝图,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清静无为,不对百姓发号施令,强征苛捐杂税,社会清明、淳朴,天下自会安定。
在老子的观念上,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执政者,人民并不知其存在。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安乐,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 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一生动画面,可谓是对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图解。当然,这在农耕社会而言,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而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日新月异、复杂多变,但无论怎样变化,应遵循"道"的原则,利天下苍生。
2.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无所做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十分重视矛盾的对立与转化,所想执政者应根据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老子认为,不推崇贤才异能,人们就不会争夺名权利禄;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就不会有盗窃行径;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迷乱。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剥夺人应有的生存权,而是尽可能实其腹、强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使人人都回归纯洁、质朴无争的自然本性,如此,就顺应了自然规律,也就做到了无为而治。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得到治理。
3.仁爱
人们从"道"的"衣养万物"中,可以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人道应效法天道,天地之所能长久存在,是因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自然地运行,"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政治宽厚清明,人们就淳朴忠诚。反之,民心动荡、狡黠抱怨。
对百姓不应有厚有薄,要平等对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生活。
不要制定很多强制的政令与杂税,减少政令、减免税收,体恤百姓,按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休养生息,万物反能生化不竭。
4.执政者
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才有能力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责。不为一切声色货利,而为万民所托命,受天下之重寄。
爱民治国,自然质朴、明白四达。以"静"、"重"为固身之本。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社会效仿,从而安宁和泰。
遵循自然规律,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勿轻举妄动,勿走极端,勿好大贪功,变革不如顺应自然,万事万物会在自我化育、自生自灭中得以充分发展。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养育、导引万物而不加以恃功、主宰,顺其自然生息繁衍。
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与政治相安无事,社会安宁平和。反之,恣肆横行,政令无忌,就如同暴风骤雨不能长久。执政者清明淳朴,遵"道"爱民,社会自然长治久安。
老子的三件法宝: 慈(宽厚、仁慈)、俭(收敛、广有蓄积)、不敢为天下先(不主动生事)。历代贤明的执政者大多奉行如此,外示儒教内遵道家。
5.社会治理
老子将天地自然法则,应用到人世间的治理。他认为圣智、仁义、巧利全是巧饰,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建立的各种虚伪的文化,认为这种文化是奴役、束缚人民的精神武器,腐蚀了淳朴的民众,激发了他们对名利的欲望。
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使人们的回归平和快乐的心态,促成真正和谐的社会。
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减少有余,䃼给不足)",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从而有利于广大民众。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社会的关键在于安静、不扰害百姓。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忽左忽右,百姓无所适从,社会就会动乱不安。反之,坚持不移地贯彻执行有利于社会民众的政策,就会收到国富民强的效果。
老子的社会哲思看似理想主义,放在他的时代背景,及现今的社会背景中,有许多值得反思与借鉴之处。
备注: 此篇整理于八月读书笔记。
附言: 对于无为而治,按自然规律治理社会这层观点上,自己的概念中还是有些不解,待日后明了。以后再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