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昨天,我读到顾城的一首小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似乎我们从小都被教育“要当一个懂事的孩子”,要听话,要宽容,要体谅别人,却从来没有人允许我们做一个任性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人这一辈子,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我最近在重温老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主人公松子,她明显有着“讨好型人格”。小时候,妹妹体弱多病,父亲只疼爱妹妹,对松子从来只有责骂。但是有一天,松子突然发现,自己搞怪扮鬼脸,能引起父亲的注意力,还能看到父亲难得的笑容,于是这个漂亮的小女孩,扮丑几乎贯穿了她的童年与青春期。
在原生家庭中缺爱,长大后的松子就无比渴望爱。她对爱的强烈需求导致了她对男朋友的无底线妥协。男朋友第一次打了她后,发现她依旧笑脸相迎,所以下一次会更肆无忌惮把松子当出气筒。
武志红曾说:我们拥有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怕被抛弃。松子年少怕被父亲抛弃,长大后怕被恋人抛弃,她始终没有安全感,而是习惯性地活在别人的情绪里,她一辈子都是一个好人,却最终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松子死前在墙上一遍遍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她仍以最卑微的姿态,承担了一切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她所不知道的是,她这一辈子讨好了很多人,唯独没有讨好自己。
其实,人这一辈子,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人生苦短,不必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
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19岁被清华大学录取,毕业就任《新周刊》副主编,这位“天才少女”的生活在外人眼里一帆风顺。
可是对于她自己来说,却是另一番感受:“无人时也觉得有人鞭抽棒打地,在后面催促自己,或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人生进展。”
蒋方舟清华毕业
母亲说:“没有出书的小学生是不能毕业的”,于是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玩耍时,她在埋头写书;人们说:“她这样的天才少女一定能上清华”,于是她比同年龄都要早去准备高考,最终通过自主招生上了清华。
即使后来她谈恋爱,在一段如此亲密的关系里,她都没有表达过自己真实的情绪,依旧是讨好对方,甚至有一次,在恋人无理取闹下,她进行了两个小时不停地道歉。
她终于意识到:“‘讨好型人格’,很可怕。”她在永远迎合别人的期待,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于是她辞职,停止了所有的工作,去日本住了一年。在日本,不认识任何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人情压力,她开始一点一滴去表达自己的喜欢与厌恶,尝试合理地拒绝与接受。
从日本回来后,在一个聚会上,一位前辈倚老卖老地教训她,结果这一次,蒋方舟不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而是站起来一口气谈完自己的观点,然后转身三步并两步迈出门,她非常开心地打电话给朋友:“我终于敢对别人生气了!”
我们虽然不是“天才少女”,也不是公众人物,但是在我们小小的朋友圈,我们依旧期待着别人的点赞,期待着别人的认可,期待着被别人喜欢。
于是我们就自然地伪装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带上面具去迎合他人的欢喜。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不一样,有喜欢你的人一定也会有讨厌你的人。人生苦短,你不必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
·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陈道明在导演们眼里是特别“难搞”的演员,曾经有过一部电视剧邀请陈道明去拍,他通宵熬夜看完剧本,第二天就去找制片人和导演:“你们这剧本不合逻辑啊!”
导演耐心地劝他:“现在大家都这么拍,观众也会看的。”陈道明听了后怒喊:“人不对,我们也要跟着犯错吗?“然后甩手拒绝了那部戏。
这样一个任性又较真的人,是不是从此导演都不敢找他?并没有,拍《梅兰芳》时陈凯歌找他,拍《孔子》时,胡玫也找他,但是陈道明都拒绝了,说想歇歇。
冯小刚找上门,问他干啥大事呢?陈道明说:“没干啥,就在家帮老婆孩子做个皮包。”冯小刚笑话他:“奇技淫巧以悦妇孺,远不如一场饭局有用。”
陈道明不紧不急饮一口茶,淡淡一笑:“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陈道明如此“任性妄为”,却赢得了导演们的敬重,观众的欣赏,妻子的爱慕。因为他时刻在袒露最真实的自己,一如他曾经说过:“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任性,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一种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孤芳要先自赏,才可能得到更多真正欣赏你的人。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优秀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因为你展现了人们想要看的样子,或者提供了别人想要的价值。但优秀是第二等的选择,第一等是自在。”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优秀”,仿佛永远是我们想要得到的词。可是当你去牺牲自我时,“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故作谦卑的样子。”
活得任性一些,
活得自在一点,
不亏待每一份热情,
也不要讨好任何冷漠,
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