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要感受不同的美,就是需要调动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去感受。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抓手。
第一课时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进行范读和听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全文的面貌。
2、梳理文章的顺序,如果是按时间变化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可以怎么归纳时间点?梳理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的文章顺序是非常清晰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比较快的把握文章的线索。
本文的重点不是教写作顺序,重点是学生用不同感官去感受。
3、解题:观潮 天下奇观
对于观字,做区分教学。
4、学生生字新词
①、齐读生字
②、学习新词:屹立、薄雾、人声鼎沸、横贯、霎时、昂首
③、指导书写:贯 鼎 讲笔顺
④、齐读生字
5、观看潮水视频
时长在半分钟到45秒的视频,视频里要呈现出钱塘江大潮的不同情况,不要一味的用潮水涌来涌去的视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带读词语
2、学生轻声再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什么叫天下奇观?天下奇特的景象。
2、自古以来:本文是由古文改写而来,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奇观。
三、梳理结构(根据练习册的习题来设计)
(一)、第二自然段,写景要抓住个方面的特点来描写
1、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观潮的感受?学生说自己找到的相关的句子。
预设: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追问:如果用一个表示心情的词来表达此时作者和观潮的人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期待”
追问:作者怎么会知道“人山人海”的?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讲的呢?这几个字是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感官获得的体验?
预设:视觉、眼睛
追问: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通过视觉得到的呢?
预设: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总结:在这个自然段中,都是作者靠着眼睛记录和感知的信息,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最好眼前也能出现这样的画面,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观看过视频了,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回想画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一边读,一边浮现这些画面。老师一定要在这里强化视觉,这样到了接下来的第三自然段,孩子才能顺利找到听觉。
2、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中,从哪些方面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找关键句-交流-朗读-把关键词圈出来
追问:如果说第二自然是视觉,那么这个句子是属于视觉、听觉
板书:闷雷、鼎沸 听觉
板书:风平浪静、白线 视觉
总结:原来在第三自然,我们的作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自己观潮时的感受。
2、根据板书关键词、尝试背诵
①、指名背诵第一句第二句
②、指名背诵第三句第四句
③、自主练习背诵
可以通过填空和关键词的方式,搭建支架指导背诵。
3、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兴奋、激动
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篇文章的明线是时间的顺序,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的心理感受
所以板书的设计可以是:一边是时间线、一边是心理感受线
(三)、第四自然段
1、自主起立朗读
2、这一段中蟹道乐哪些角度?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后回答
视觉:拉长、变粗、横贯
联想:犹如 【这里需要老师来总结】
听觉:山崩地裂
3、表达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惊叹
随着观看的人的 心情越来越激动,写潮水的角度也越来越多样
也可以说,随着写潮水的角度越来越多,心情越来越激动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写作的方法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齐读 ②指名一句句读,指导读出气势
观察板书,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看出了时间变化的顺序
---发现了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来写观潮的景象
---发现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层层递进
---发现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强,心情逐渐递进
板书不是为了写板书
板书的意义是在让学生观察文章的内部结构
(四)、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意犹未尽
2、从哪些角度来写?
视觉、听觉
三、说话训练
1、观看视频,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选择一个片段来描述这个场面。
2、交流分享
这里可以请学生上台,指着我们的视频画面,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即兴组织语言来表达。
在点评的时候,老师可以说:大家从视觉、听觉、联想等方面进行介绍,这个过程就是在强化。
注意:
课后的资料袋和古诗,可以放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来讲。
备课反思:
语文教学的三个重要的维度:基础知识、语文要素、人文要素,在本课的教学中,前面两个做的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第三个人文要素的渗透,我认为还可以再多一些角度,比方说介绍钱塘江的地形特点、为什么在中秋节前后的潮水会如此盛况,从地理人文等角度可以增加一定的涉及。语文书很薄,需要我们老师来帮助孩子增加它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