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们提个问题吗?"一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站起来有礼貌地问。
"当然"我点点头,微笑着看着他,顺手做了个邀请的动作。
"老师,四海为家什么意思?"
"四海为家"这个词语是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出现的。上课伊始,我范读一遍课文。因为是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老师的朗读示范。我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这位同学在读完一遍课文后便提出了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
这个词语在我要讲的范围内,没想到的是学生这么早就提出来了。我想:直接告诉孩子们"四海为家"的意思很简单,可是他们能真正理解吗?孩子会疑惑四海怎么可以当自己的家呢?我赶紧调整自己的思路,得想办法引导他们明白词语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孩子,如果你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为什么告别妈妈?
同学A:因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同学B:孩子长大了,可以离开妈妈了,不让妈妈操心了。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
"孩子离开妈妈,去了哪里呢?"我追问一句。
"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四海就是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就是哪里都可以是自己的家。
我以为学生理解了。让学生站起来造句,夏康鑫举手最快。
"我长大了,也要到海边去住,四海为家。"看来孩子还没能真正理解,还是和海联系起来。继续引导。
那在这一课中四海为家什么意思?解释词语的意思,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植物长大了,要告别妈妈,到处都可以是自己的家。"对啊,就是这样植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可以被风吹过,也可以被动物带走果实……总之,办法有很多很多,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她。
我不知道学生有没有理解,用造句来检验一下。
"等你长大了,孩子,你把在哪里安家?"
"我要在大海边安家。"夏康鑫同学回答到。
看来学生还是理解不够。所以得再次明确"四海为家"的意思。
孩子们,四海为家并不是把海边当作家,而是到处都可以是自己的家。四海是到处的意思。
"谁还愿意再来造个句子?"
丁一航大胆地举起了小手:我长大了,就可以四海为家了。
孩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四海为家的意思吧。
课后查了四海为家的意思是"是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来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做自己的家。
孩子课堂上意外的一问,让我有新的思考。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交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想:教师自己有一桶水还是不够的。教师要成为一眼汩汩的泉水。
教师备课不仅要被备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对课堂有预设生成。否则像这样意外的一问,自己摸不着头脑,给学生解释不清楚就失去了最佳的教学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