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就想起月光,这是古今中外的文人们最常用的意向,我想大概日光太强,不讨人喜欢,才有这种对月光的憧憬。
首先想到的是“晕轮效应”这个词,人们看到月光,总会被其明亮的光泽吸引,继尔觉得它周围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喜欢一个优秀的人,便觉得他浑身都充满了光,他的优点被放大,他的光芒让人心旌荡漾。光芒退却之后,满地的苍凉,曾经的一切都变得暗淡。
李白是喜欢月亮的,诗中总有它,在他醉眼惺忪的时候,喝酒的人都走了,酒劲却慢慢升腾,正值深夜,月光亮的惨白,他抚摸着胡须,一首诗在心间汹涌。苏轼也爱月光,看到月亮总想家,也容易想起亡妻,这一生悲哀的命运曾被无数的月光见证着。我喜欢清代黄景仁的一首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曾经站在月光下为了某个人不停的折磨着自己的心,如今时过境迁,再看看当年的月光,很相似,却不再是。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叫“当年明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本该平淡的过一生,可他心有明月,在无数清闲日子里皓首穷经,读遍了整个明朝的历史,“明”是明朝的明,也是月光之明,世间惟有月亮最能代表历史,恒古不变,永远光明。说起“当年明月”,不得不说这首词的作者,晏几道,他是晏殊的儿子,标准的官二代,富贵生活过多了,他并不想着继承父业,一心向往着诗词歌赋,当年舞妓歌姬环绕周身,一刹那繁华过去,只留得晚年的落魄与孤傲。当时的月光在五彩的灯光映衬下,并不失风采,月光还是那个月光,只是更纯粹了。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月光的歌曲,最动听的大概是贝多芬的《月光曲》,曲子叮咚有声,仿佛能看到无尽的大海在月光之下翻腾,一个人在海滩上默默的走,直到海天相接,留下一行足迹。网络上有很多纯音乐在表达月光,对比之下还是喜欢贝多芬。月光是家乡的代表,音乐诗人李健写了《月光》,月光能够照亮回家的路。曾与一个女孩在操场上听张信哲的《白月光》,很悲凉的感觉,那大概是一个失恋过的女孩吧,“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那么亮却那么冰凉”,这时候的月光很悲凉,直抵心间的孤寂,一人走后,另一个人无边的叹息。还有林宥嘉的《残酷月光》,“寂寞筑成一道围墙,也抵不过夜里最温柔的月光”,寂寞之所以成为围墙,可能因为有人给的温暖太多,始终走不出来,即使假装微笑坚强,还是无法抵挡月光带来的悲伤感,温柔却让人想到太多温暖的往事,最终只能是寂寞悲凉。胡彦斌在《秦时明月》里唱《月光》,说“过情关,谁敢闯,望明月,心悲凉”,这里依然是月亮和情感的交错,月亮太亮,情关难闯,内心悲凉。
很难想起电影中有多少月光的场景,只能想起我最爱的《假如爱有天意》中的一段书信“当朦胧的月光出现时,我想起你”,俊河对珠喜的爱也像这月光一样,朦胧纯洁。李健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于是作词写道“有多少爱恋只能遥遥相望,当月光洒向海面。”
看来只有诗人才能描绘出月光之美,夏目漱石将“我爱你”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这是神来之笔,想想也觉得美好浪漫。徐志摩的一首《望月》,让人不得不想起林徽因,当他望向月亮时,他写道:
“这使我想起你 我爱 当初
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
但如今 正如蓝天里明月,
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
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
看到月亮是容易想起爱人的,当初经历过的爱情坎坷很难捱,如今蓝天明月,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眼前的一切困惑都是那么分明。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张爱玲对月光近乎迷恋,所以才有那种清冷寂寞的文风。
月光从来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看的人有不同的心境才有不同的意义,那么多人将清冷的月光解读出无限的含义,终归还是逃脱不掉寂寞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