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干嘛,有什么用?”
“你写了这么多,你的用户有多少?给你赚钱了吗?“
最近有几个朋友问我这些问题。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无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儿。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孩子们一开始玩耍的内部动机是——开心,而老人通过给他们美分的形式,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金钱。钱被老人掌控,所以老人成功把他们赶走了。
外部动机:即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内化为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做一件事会先看别人怎么看,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
内部动机: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他们更尊重自己的感觉。
回到开头朋友们问我的问题写作有什么用,有没有为我赚钱呢?
我回答的是“写作是我培养的一个小爱好”。
再联系今天学习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原来我现在在用内部评价体系的思维写作。而在比较早之前我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比如写完后立马分享到几十个微信群,目的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文章多一些阅读量和粉丝,的确阅读量上升了一点点,也增加了几个粉丝,然而后面我发现这样浪费了我许多注意力。
于是接下来我停止了这个做法,写文章依然继续,分享则仅限定于和我写的文章有关的朋友,比如我的文章里面写了可能和他相关的事情,这样的做法无疑让我的阅读量没有之前大量分享那么多了,在各个社群分享一篇文章阅读量上百,一两百,两三百,三四百的样子,而现在的阅读量就几个,几十个,可是我不再那么的在乎了,更加在乎的是自己要把写作培养成一个兴趣爱好,这是我的内部动机。
一个多星期之前的某一天找工作面试完写了一个总结性的文章发给当天面试我的经理,没想到他转发到朋友圈去了,然后公司又有其他员工转发了我写的文章,现在这篇文章的阅读量800多,远远超过了我当初自己去各大社群分享文章的阅读量。
这说明啥?其实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已,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放在脑子里,因为时间长了,大脑是会忘记的,所以我选择了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脑子忘了,文字还在,以后还可以回顾,重拾记忆。
如果你是一个把玩游戏当做兴趣爱好的人,比如喜欢玩王者荣耀,如果我问你“玩王者荣耀有啥用?”,你会怎么看我呢?哈哈!
写作,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