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为水作注,开篇不言水先言山,很有讲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开篇先总写三峡的概貌,约长七百余里。这么长的距离中,两岸皆为高山,略无阙处。“略”字准确生动的点出绵延的山座座相连,层层重叠,一点缺口都没有,这让峡谷中的水无法外泄。连山还很高,“隐天蔽日”,恰如杜甫所言“阴阳割昏晓”。以上内容从正面写出山的连绵不绝和遮天蔽日。后两句侧面烘托,补充交代了高的程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侧结合,凸显了山势的雄奇险拔,为下文具体描绘水提供了大背景和前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夏季水势最猛,水量最大。以至于淹没了两岸低矮的小山。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水面下,多了许多未知的水况,这也给水路出行增添了很多危险,所以上行下行的船只都停航了。只有遇上皇帝有急令需要传达时,才破例出航。顺着水流飞驰而下,日行千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更印证了水流的湍急。这里作者使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生动的突出江水的迅猛。
结合第一段,有山才有峡谷,水在夏季最盛,急流和峻岭互相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美景。开头两段气势相近,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的奇秀,就在于它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矣。
春冬季节,峡谷一扫夏的浩荡奔放之态,色雅景幽。俯瞰谷底,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的影子。仰视山上,柏树因寻找阳光而扭曲作直,奇形怪状里彰显着生命的韧性,悬泉飞瀑冲荡在山间。自上而下,山水如画,清隽繁盛,清幽雅致。俯仰之间,美趣兼有。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场秋雨一场寒。到了秋天,即使是雨后天晴,也有凄冷之感。身在峡谷,感受树林间传出的阵阵寒气;望向山涧,白霜浸染,万籁俱寂。突然,从高高的山上传来一声凄惨悲凉的叫声——是猿猴!“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声未落,一声又起,接连不断的哀腔引来山谷里的阵阵回音,这声音自大而小,自近而远,自高而低,声声入耳入心。猿的声音终于消失了,人被勾起的悲怆情绪却久久不能释怀。有人因生活的艰辛而哀伤,有人因人生的际遇而叹惋,一时间,秋的寒意,渗入骨髓。
整篇文章先总后分,结构严谨。先动后静,文脉贯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作者以简洁传神的语言凸显出三峡四季的万千气象,融雄奇险拔和清幽秀丽于一体,令人神往。郦道元,实在是一位地理界的文学大咖,也是备注界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