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并总结归纳当前主要森林经营理论,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理论特点,提出适宜我国发展的森林经营对策,为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n Forest Management theories
Abstract: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summing up the current main forest management theor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management theory, put forward suit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st 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Key Words: Fores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具有四大功能: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功能,具体体现在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消除污染,森林生产木材及其他各种林产品,为人类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孟子曾说“斧斤以时入山林”人类很早就进行森林经营,但是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森林经营开始于十八世纪的德国,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此后林学家开始提出了森林经营的各种方法与理论,按照认识的深度逻辑大体可分为“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江腾宇等,2017)
1 主要概念
1.1森林经营
指为获得林木和其他林产品或森林生态效益而进行的营林活动,包括种苗生产、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更新造林、护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伐区管理等,即森林培育各项措施的总和。(张军莲等,2017)《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中森林经营的定义是;以森林和林地为对象,以提高森林质量,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为修复和增加森林的供给、调节、服务、支持等多种功能,持续获取森林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而开展的一系列贯穿于整个森林生长周期的保护和培育森林的活动。
1.2森林经营理论
森林经营理论来源于林业生产实践,又指导着林业生产实践,还受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杨永祥,张裕农,2002)正确的理论促进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错误的理论则导致失误。对生产周期较长的林业来说,错误的理论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3森林经理
森林经理即森林经营管理,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根据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系列工作的总称。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的利用量。
1.4森林经理学
森林经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森林经营活动的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及其工业的技术学科,是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会儒等,2020)它包括获取森林资源和生态现状,研究它的生长、发育、发展和规律,预测短期和中期的变化,结合森林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地进行森林功能区地区划,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安排森林的各个分区的各种经营活动,以达到在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服务功能和获取物质收获。
2 主要森林经营理论
2.1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2.1.1定义
森林永续利用也称“森林永续经营利用”,是林业经营的指导原则。它以森林的再生能力和生长规律为依据,要求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林区或一个林业经营单位内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再生产,合理利用各种森林士地资源,永续不断地供应木材及林副(特)产品,并能不断地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森林永续利用原来仅指木材生产而言。近来已由单纯的木材生产扩大到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这一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2.1.1发展历程
1713德国林学家卡洛维茨首次提出了年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和人工造林思想,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这样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使木材收获不断持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1811年在普鲁士任职的林学家哈尔蒂希提出的木材培育论:追求纯经济利益,实行以获得木材为目的的森林永续经营。1826年德国林学家洪德斯哈根创立的法正林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或一个作业单位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从而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1954年美国完全调整林理论,扩展森林经营为林龄结构不变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致的木材,实现在现实林中近似地进行法正林方法的永续经营。1961年日本铃木太七提出了“广义法正法”理论针对大片森林提出按“减反率”采伐。1970年法国形成了现代版的木材培育论,建立一批专门培育木材的企业,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林地,采用科学的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追求木材高产、高效和高利润,而让其他类型的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理论近乎今天的“森林分类经营”思想。
2.1.2优缺点
在当时森林资源丰富的状况下提醒人类森林资源并非用之不竭,还提出人工造林的主张,在当时背景条件下,这种观点是很超前的,可是这种主张也有缺点,只考虑木材生产,在该理论指导下营建的人工纯林已经产生很多严重后果,如病虫害频发、土壤退化、二代林产出效益降低等。
2.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2.1定义
多功能森林是指将近自然化而又非纯自然化作为基本追求的一种新型森林生态体系。在这一生态体系下,人们将林地作为基本阵地,借此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多功能森林是欧洲森林,森林多功能理论是林学家在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突破。
2.2.2 发展历程
1867年德国林学家哈根首次提出“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简单说永续利用不仅包括木材还有其他林产品。“船迹理论”认为只要最大限度地持续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森林的其他效益就会跟随在经济效益的“船迹”后自然地体现出来。“协同理论”林业应该同时实现多效益一体化,即同一片森林既生产木材又发挥一种或几种生态功能。1970年美国林学家提出的“林业分工论”中心思想是:全球森林是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向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
2.2.3 优缺点
森林多功能理论提出不仅利用木材和林产品,还要发挥森林其他的服务价值,这种观点比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更完善,但是对于森林的多功能评价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缺乏合理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李璐,曲宏城,2015)。
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3.1定义
森林可持续森林经营意味着对森林、林地经营和利用时,以某种方式、一定的速度,在现在和将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又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这一定义是从人类社会与森林相互依存、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对森林经营实践与研究成果作出总结,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王卉,2021)。
2.3.1 发展历程
1898年德国提出“近自然林业理论”人类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森林经营应回归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充分利用自然的综合生产力。1985年美国林学家提出了“新林业理论”以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持续生产木材及其他林产品,而且也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刘建军等,1996)。这种理论观点有三个:其一,森林是多功能的统一体;其二,森林经营单位是景观和景观的集合;其三,森林资源管理应建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存上。1992年国际上提出了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是为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特定目标的经营过程,这种经营应考虑到在不过度减少其内在价值及未来生产力,和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营理念影响的前提下,使期望的林产品和服务得以持续的产出。
2.3.2 优缺点
森林可持续经营更符合当代人类的发展,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观念,这种理论更符合环境伦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在各级林业经营管理者头脑中形成的“森林经营=木材生产”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淡薄。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策略,然而对应的森林分类经营监测方法、评价指标尚未健全适应的规程、规范尚未修订,尤其是先进的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机制尚未健立。
3 结论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森林面积巨大,但质量相对较差,生产力低,效益不高,与社会经济的要求相差太远,这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突出矛盾。每一种森林经营理论在其诞生时、诞生地都有其合理性是当时的时代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森林经营的方向和措施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林业科技水平等等,顺应时代发展最合适的森林经营,满足人类需求。
参考文献:
[1]江腾宇, 彭检贵, 胡纯杰, 等.森林经营理论的发展历程[J].湖北林业科技, 2017,46(3):50-52.
[2]张军莲, 席小玉, 万永明, 等.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与实践[J].湖北林业科技, 2017,46(4):47-50.
[3]李永祥, 张裕农.论森林经营的理论基础[J].云南林业科技, 2002,(03):55-60.
[4]张会儒, 雷相东, 李凤日.中国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业科学, 2020,56(9):130-142.
[5]李璐, 曲宏城.我国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综述[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5,38(5):128-140.
[6]王卉.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探究[J].林业勘察设计, 2021,50(3):30-32.
[7]刘建军, 雷瑞德, 陈存根, 等.近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与秦岭林区森林经营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6,11(增):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