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接女儿放学,路上她告诉我:
“今天霖霖和欣欣吃饭的时候最慢,受到老师批评了。我吃得还快一点。”
霖霖和欣欣是女儿同学,加上女儿,她们三个人经常都是班上动作最慢的。干什么事都慢。
听到女儿这么说,我感到挺欣慰的。
“真的呀,有进步了呦。”我回答。
女儿说:“是的。不信你问杨老师。”
“不用问。爸爸相信。”我说。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昨天照例又去接孩子放学。
老师拉住我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动作慢,干什么都慢。”
接着老师说:“昨天吃饭最后一个。我们都在收拾桌子了,她还没吃完。让她一个人到教室前面站着吃。她回家有没有跟你说过这事?”
什么?昨天是最后一个吃完,还被叫到教室前面站着吃。昨天放学的时候跟我说的是什么?
我一下明白了:这孩子撒谎!
幸好,前不久刚读了一本书:《教养大震撼》。作者:波·布朗森&艾许丽·梅里曼
里面讲了关于撒谎的那些事。
关于撒谎,我们有误解
维多利亚·塔瓦尔博士(Victoria Talwar)专门研究儿童说谎,是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研究显示,我们对儿童说谎存在许多误解。
误解一:我的孩子不会撒谎
大多数父母都表示:我相信我的小孩不撒谎。
父母都有一种想法:我教出来的小孩一定说真话。
或者,父母觉得:孩子有没有在说谎,我一定看得出来。
塔瓦尔博士的研究却证明,大错特错。
来看一个案例:
35岁的史蒂夫带着六岁的儿子尼克来到塔瓦尔博士的实验室。
史蒂芬很肯定地说:“我儿子不撒谎的。”
他们将在实验室呆上一周。这七天里,史蒂夫每天都要写日志,把儿子讲的每个谎话都记下来。
小尼克先是被安排在一个充满童趣的游戏室里玩弹珠,再跟小姐姐一对一玩更多游戏。
陪他玩的小姐姐其实是经过塔瓦尔博士训练的儿童心理学博士生。玩游戏的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心理测验。这点小尼克是不知道的。
小尼克不知道的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玩游戏时,他的一言一行都被隐藏式摄影机录下来。
研究人员在隔壁房间,从监控上看到整个过程:
尼克作弊,然后撒一个谎,再撒第二个谎。他这么做毫不犹豫,也没有一丝悔意。作过弊撒完谎,大家恭喜他在游戏中过关斩将,他还眉飞色舞。
接下来的实验更有趣:
研究助理把小尼克带进一个小房间,跟尼克讲我们来玩“猜猜看”。
尼克面向墙壁坐在椅子上。助理人员则拿出一个会发出声响的玩具。尼克必须根据声音猜它是什么。猜对三个玩具,就有奖品。
第一题很简单。尼克一听是警笛声,答“警车”时整个人兴奋的差点从椅子跳来。
第二题是婴儿哭声。尼克讲了两个答案都不对。才讲“洋娃娃”,答对了,他吁一口气。
他开始担心起来,问道:“一题比一题难吗?”
助理回答:“不会啦。”虽然她心里清楚,下一题对尼克来说一定很难。
尼克面对这墙壁,等着最后一题。
助理拿出一只软软的玩具足球,放在一张音乐贺卡上面。她动动卡片,让卡片叮叮当当播放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尼克当然难倒了。
没等尼克开口猜,助理突然说,她有东西忘了,得离开一下,马上回来。并告诫尼克,不可以趁她不在时偷看。
不用说,尼克偷看了。
助理回来时,几乎还没进门,尼克脱口而出:“是足球”。他仍然面对墙壁,仿佛没偷看的样子。助理止住他,说:“等一下,等我先坐好。”
一瞬间尼克就会意过来,应该要装作不确定的模样,不然小姐姐就会知道他偷看过。带着纯猜测的语气:“呃,是足球吧?”
当他转过来面向助理,看见谜底那个足球,助理说他答对了,他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
助理问:“我离开时,你有没有偷看?”
尼克答:“没有。”答得既快又不带一丝情绪。脸上笑容灿烂。
助理没有诘问尼克,声调也不带一丝怀疑。她只是问尼克:“怎么知道是足球发出的声音?”
尼克缩回座位一阵子,双手托住脸颊。他明白必须自圆其说,他的第一次尝试却相差甚远。
他一板一眼说:“音乐听起来像球球。”
他的脑子里努力搜寻更好的答案,补充道:“球球听起来是一块黑一块白。”
这更加离谱了。
接下来,他说音乐听起来就像他在学校玩的足球,会扑哧扑哧。他点点头,意识到这个说法不错。
他进一步解释,音乐听起来就像他踢球时听到的扑哧。
为了强调这点,他还用手“咻”地擦过球侧,仿佛在示范他用脚把球提出扑哧声的那一刹那。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史蒂夫非常吃惊。
误解二:三、四岁孩子说谎没什么,大一点自然不会说谎了。
太小的孩子说谎,父母通常不加处理。父母以为,等孩子再大一些,懂了说谎与说真话的区别,自然会停止说谎。许多亲子教育网站、书刊也都建议爸妈别把小孩撒谎太当一回事,反正孩子再大一点就不会了。事实却是:孩子越大就越会说谎。
有研究显示,四岁的孩子每两个小时撒一次谎,六岁孩子每小时撒一次谎。同时指出,96%的孩子都说谎。
不少长期追踪的研究都指出,常说谎的六岁孩子再大一点可能不再说谎。但是,假如说谎变成处理人际关系难题的成功策略,他们就会继续说谎。有1/3的孩子便是如此。七岁仍在说谎,就会继续说谎。他们养成习惯了。
说谎的原因
原因一:逃避惩罚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只要面临受惩罚的可能,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撒谎。三岁姐姐会谎称:“我没打妹妹。”明明爸妈全都看见。六岁就不会在撒这种笨谎了,打妹妹时爸妈刚好不在,才会说:“我没打妹妹。”
问五岁小孩:“撒谎是不是永远都不对?”92%的小孩回答是。
再问:“撒谎为什么不对?”
大多数的回答是:“因为会受到惩罚。”
可见,五岁小孩在评估撒谎风险时,只考虑到自我保护的层面。必须再大好几岁,才能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撒谎。要等到11岁,大多数的孩子才开始了解,撒谎会伤害他人。到那个年龄,48%表示,说谎会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22%表示说谎会有罪恶感。但即使到11岁,仍有1/3的孩子表示,撒谎的问题是会受到惩罚。
有个例子可以显示,小孩是如何把撒谎与处罚联系起来的:
38%的五岁小孩会把“去死,狗屁、王八蛋”之类的粗话脏话视为谎话。小朋友怎么会把粗话脏话当作谎话呢?
原来,在他们心目中,谎话就是讨来一顿骂或惩罚的话。粗话脏话也会讨来一顿骂。所以粗话脏话也是谎话。
增加处罚的威胁,会不会让孩子不说谎?
不会。研究发现:
生活在频繁惩罚环境中的孩子并不会较少说谎。他们只会在更小的年纪就学会把谎言说得更好,比较少穿帮。
原因二:跟大人学的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诚实真有那么重要吗?成年人每天都在撒谎,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孩子却看在眼里。
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谎:“说谎话会长长鼻子。”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谎话。
用一句谎话去教孩子不要撒谎,那不是荒谬吗?
想想看,小孩打开礼物发现他不喜欢时,我们期待他怎么做?
我们都希望他把最诚实的反应,比如生气、失望、挫折都吞下去,脸上应该客气地笑笑。
塔瓦尔博士做过一项实验:
让孩子玩游戏,赢了有奖品。最后小孩收到奖品,却发现只是一块普通肥皂。助理先给孩子片刻去克服惊讶,再问他喜不喜欢。
学龄前儿童约有1/4会谎称自己喜欢,小学有半数会撒这个谎。小孩会很不自在,尤其是在被迫讲为什么喜欢时。他们会皱起眉头,盯着肥皂,无法正视助理的眼睛。
这时,孩子的爸妈都从监视器里看到整个过程。当孩子说出这种“白色谎言”时,爸妈都几乎要喝起采来。爸妈认为孩子“懂礼貌”,感到自豪,并没意识到这也是谎言。
要大人写撒谎日志,他们承认自己大约每五次社交互动就撒一次谎,平均一天一次。大学生多一倍。绝大多数是让别人觉得好受的白色谎言。比如跟女同事讲,她今天的衣服很好看之类的。
原因三:环境的因素
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开始向爸妈告状了。大约14个月大,小孩遇到别的孩子把玩具或饼干拿走,就会用大哭、用手指、用眼光,要爸妈快来帮忙。有事向大人求助变成习惯,直到大约四岁,小孩开始听到大人要他们改掉:“这种事不要来打小报告”、“别来告状”
大人这样说,用意是要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纷争。解决纷争需要一些人际技巧,假如爸妈总是介入,小孩就发展不出这些技巧。
幼儿园和小学老师都把大小报告当作心头大患。
然而,告状这种行为却引起科学家的关注。研究发现,十次有九次,孩子的告状是完全诚实的。爸妈也许觉得孩子告状告个不停,孩子的感受却不是如此。
他每向爸妈求援一次,其实都另有14次,虽然遭受冤屈却没有找爸妈求助。
孩子已经尽力克制了,忍无可忍才去找爸妈说实话,听到的却是:“别拿你的问题来烦我”
有学者指出,小孩告状所挨骂的次数,是撒谎所挨骂的十倍。
到小学,孩子最怕被同伴贴上“爱告状”的标签。因此孩子有事一般都不会跟父母讲了。原因在于:
1、同学谴责爱告状
2、同学的孤立,没人和你玩
3、老师与父母那句:“你自己去解决”
慢慢的,与其去报告,让人觉得幼稚长不大,不如什么都不说。
如何看待说谎?
说谎这个行为有一点讽刺,就是它既正常,又很不正常。既应视为理所当然,你又不能不管它。
说谎是儿童大脑发展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撒谎是认知与社交技能高人一等的表现。撒谎的小孩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真实,并凭空想出另一个版本,并有能力把这个新版本以可信的方式推销给他人。
因此,撒谎所需的认知能力及社交技巧,是说实话时根本不需要的。
那种特别早(两三岁)就开始撒谎的小孩,或者特别早(四五岁)就懂得撒谎不露马脚的小孩,在各种智力测验、学力测验的表现都比较好。
研究结果显示:撒谎与聪明有关
那是不是说,孩子撒谎就好,越会撒谎越好?
虽然撒谎与聪明有关,但还是必须纠正。
如何纠正说谎?
谎言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这里有两个关于说谎的故事,你觉得哪个故事有效呢?
一个是《狼来了》的故事。放羊的小孩三番两次谎称“狼来了”,最后和羊一起被狼吃掉。
另一个是《华盛顿砍樱桃树》。华盛顿勇敢的向爸爸承认是自己砍了樱桃树。最后爸爸说:“孩子,我很高兴你承认树是你砍的。听你说实话,让我比拥有一千棵樱桃树还高兴。”
有75%的人认为《狼来了》的故事更能减少撒谎。
然而,这则全世界闻名的寓言在实验中没有半点用。听完《狼来了》,孩子反而撒更多的谎。
反之,听完《华盛顿砍樱桃树》,撒谎的比例减少了。男生减少75%,女生减少50%。
为什么一则故事可以大大减少撒谎,另一则却没用呢?
这两个故事的结局不同。
放羊的孩子结局很悲惨,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华盛顿既没因为砍树受到处罚,还因为说实话获得夸奖。
因此,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对孩子说:
假如你做了,我不会生气,还有,要是你说实话,我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