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一书提到:利用潜意识思考维度。
用写作表达了一段时间,发现了自己的思维盲区。
宽慰自己:别担心,不论名师大家或小咖咖,都会有思维盲区。
把文字写出来,与人交流切磋,这是一份勇气。
有修正,有改进,就会越来越好。
电影《黑客帝国》里的主人公尼奥,当他选择吞下红色药丸,标志着尼奥的认知之旅重新开启。电影看似是讲AI (人工智能),实则是隐喻人的认知需要不断更新迭代。
每个人都会有认知局限,这是不可避免的。
看到局限,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升级认知,有勇气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触碰全新的思维疆界,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电影桥段中经常出现的例子,主人家遭小偷。主人回来时没发现小偷,等主人环顾四周检查一遍,关上门。影片镜头一扬,小偷牢牢扒在墙角的天花板上。
把看问题的角度理解成平面和立面的区别,被忽略的立面部分,“墙角的天花板”就代表一个人的“思维盲区”。
当思维盲区被指出的时候,一个人的内心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呢?
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我不好,我不够优秀,为什么别人能想到,而我想不到。内心剧场上演自卑戏码;
第二种,哇,居然可以被别人指出,新的角度,补充了原先的局限,十分的兴奋。
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人们很难喜欢并且产生兴趣。
没关系,所谓:关注点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当人们把内在思维用文字呈现出来时,能被有缘人指点,是幸运的。
阅读是我的核心习惯,不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对我而言,阅读的意义非凡,大量的阅读输入,为我的写作,为我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知识储备。
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收获之一。
结合生活实例与理论相结合,悟到和体会的也更加深刻。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例如那句话,“用火星人的角度看问题,带着好奇”。
写作,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疗愈方式。
不论是用电脑、手机、、笔记本、或是小纸片,记录当下的事件、想法、感受。与人面对面沟通,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有局限的部分。
“局限”像是思维中上了一把锁,这把锁的名字叫“确定感”。
不断与人沟通交流,不断深阅读,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思维不断升级,打开“确定感”这把锁,迎接“不确定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