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南宫长在南宫,绝对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宫人。我爱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也很想自豪的把她介绍给每一个人,让他们分享我的骄傲。但很遗憾,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可以作为家乡名片的景点,虽然我自认对南宫还算了解。
印象里,家乡好像很普通很一般。这里也有湖,却绝不像杭州的西湖那样天下闻名;也有寺,却不像洛阳的白马寺那样尽人皆知;甚至还有佛教第一塔普彤塔,可却实在没多少人听过。她只是冀南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县城罢了。
前几日和几个朋友聊天,说到旧时的“南宫十景”,心里很惭愧,因为我竟然没听说过,但心里却也多了几许期待。回来后认真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么一段记载:“明末清初即有“南宫十景”之说,并绘有“十景图”记入康熙版县志。从此风亭麦饭、彤塔凌云、平岗凤翥、微峦叠翠、泮水芳莲、石佛精庐、古槐插汉、义姑遗烈、扁鹊旧封、丹朱古墓成为时人向往的去处。”看到这里心里有些激动也有些遗憾,激动的是南宫也有过这么引人入胜的景点,特别是义姑遗烈的义姑祠就在邻村,遗憾的是十景中大多数都已经湮没在沧桑的岁月里,不单是我,绝大多数南宫人都没有听说过。
带着一丝好奇,当然也有一些对自己无知的愧疚,我愿去重新寻访这十景的遗迹,脚步便从微峦叠翠的紫微山开始。
紫微山地处南宫明代古城以北,现在的北胡办事处小关村西北,是冀南平原南部平坦广袤的土地上隐然突起的一个大土山丘,绵延数里,植被茂盛,给单调的冀南平原添了一抹灵动的鲜活色彩。
道光版《南宫县志》说紫微山“概形家云,此太行山脉自西北而来”,也有人说它实际只是平原地区一处绵延的丘陵,并不能称之为山。其实在我看来,它是否是山并不重要,毕竟对于世代生活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且很少见过山的人们来说,有这么一个算得上高耸的山丘,供人们乘凉避暑、游玩观赏,已经足够让人惊奇和欣喜了,又何必计较其他。
紫微山上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静谧,更难得的是山上长满了紫薇花。每到夏日,山上紫薇花盛开,漫山遍野,花团锦簇。那枝头的花红的热烈、紫的忧郁、白的典雅、粉的诱人,一枝枝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与山间绿树相互映衬,好像给紫微山戴上了一个美丽的花冠。加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林中蜂飞蝶舞、鸟唱蝉鸣,实在是美不胜收。又因紫薇与掌管决策的官衙门紫微省谐音,故称此处为紫微山。
紫微山虽不甚高,但在地势平坦的南宫,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登临山顶,举目四望,四野平旷,一望无际。山南的南宫城城郭隐隐在目,城内屋舍俨然,城西普彤塔插云而立,河堤上绿柳成荫。傲立山顶,虽不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潇洒豪迈,亦足以生发豪情、开阔胸怀。正如贡生李燮元《登紫微山记》所说,“四望周达,遥瞻城郭隐然在目,兼以长堤蜿蜒,浮图矗立,若拱若揖,信足以豁远眸而散幽襟……”
明代御史刘濂引退后曾在此隐居,著书立说,人称微山先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叶恒嵩在山顶之上建观风亭,在山之南坡建紫微书院。自此山上书声琅琅、花香袭人,引来众多游人,渐成南宫一景。因山不甚高,故称微峦叠翠。
可惜多年的取土平地,紫薇山渐渐消失。我多方打听、几经辗转,才找到紫微山故地,却只看到几棵紫薇花孤零零的站在旷野中,对着附近同样孤零零的丹朱墓。
从此,微峦叠翠的盛景只能存在于梦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