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集电视连续剧《山海情》终于观看完毕。
观剧中,追随主人公马得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跌跌撞撞工作,一起越挫越勇成长,一起热情乐观生活。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不可多得的好剧,富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剧中马得福这样的扶贫干部们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干担当,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
在艰苦条件下、在百般困难中“马得福们” 以“越雪山、涉险滩”的精气神,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成长为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懈奋斗。
以下文字内容来自作者张瑞平:
在《山海情》中,黄轩扮演的主人公马得福是个灵魂人物,是很多扎根基层干部的缩影。他把基层干部的苦和乐、把年轻干部选择走“独木桥”还是“高速路”的苦恼和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民干事的情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有好几次就是被马得福给惹哭列、逗笑列。这也让我对马得福这个剧中角色有了浓厚的兴趣。
马得福,19岁农校毕业,毕业分配就到乡上农机站当了干部,刚上班就被借调到移民办,帮助县扶贫办张树成主任搞吊庄移民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接着来到玉泉营和吊庄移民一起战天斗地,从代理村支书干起,到成为闽宁镇的副镇长、镇长,一直到“文质彬彬”的马得福代表县委政府向海内外客商推介宁夏贺兰山东麓的优质葡萄酒。他在不断经历风雨和磨砺中,也从基层的一个小科员成长为区管领导干部。
马得福身上有股西海固人特有的犟劲,为了给村子通电,他在变电所连蹲带守,就是不信“政策是人定的木,总不能因为一户,五十九户用不上电么”。他也有情有义,不管是对水花,还是对他弟,对涌泉村的父老乡亲,或是对待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都真诚相待,该哭哭该笑笑。这为他奠定了干事创业的“情商”基础,但最重要的是:
马得福心里有老百姓,敢担当。马得福是土生土长的涌泉村人,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和弟弟通过抓阄来选择谁上学,马得福抓上了,家里就全力供帮他上学跳龙门。马得福不负众望,通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当地的农校,毕业分配端上了铁饭碗。村子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兄弟穿一条裤子、一日三顿洋芋蛋的生活状态他是最清楚的,能够吊庄移民到能扬上黄河水浇地的玉泉营乃是改变村民命运最好的机遇。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科学种菇,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的心中始终装着涌泉村的乡亲、始终装着闽宁镇的百姓、始终装着宁安县的群众。在屡次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冲到最前头,主动担当作为,心里想的永远是怎么给老百姓把这事给解决了。
马得福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工作上。马得福这娃,真能吃苦!随着吊庄户来到玉泉营,和大伙儿一起战天斗地,虽然说吃着供应粮,拿着工资,不用住地窝子。但是面对那么恶劣的环境,面对吊庄户指着鼻子掏先人的臭骂,他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坚持与吊庄移民群众一起干,再苦再累他都毫无怨言。马得福说:“刚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了啥么,到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就是要让西海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的职责木”。年轻干部就应该踏踏实实,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地把党和组织交给咱的任务完成,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当然,马得福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以为,还有贵人相助。马得福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爸马喊水。为了完成吊庄移民指标任务,他动用了他爸这个代理村主任的关系,让他爸在大喇叭上喊村民来开会。马喊水为了儿子,也为了父老乡亲,倾力相助,而且主动带头吊庄,帮他完成了事业起步的成功第一步。如果在他事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个能主事的老爸,估计连那七户吊庄指标都完不成。
马得福的第二个贵人就是县扶贫办的张树成主任。对马得福来说,张树成这个正科级干部应该是他遇到的第一任官职最高的顶头上司。就是这位勤劳朴实、公道正派、一心为民的张主任,在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的时候,提名让马得福当镇长,辅佐他整顿闽宁镇。而且张树成多次向县委书记推荐马得福,这让马得福在“一把手”那里有了好影响,为他一下步提拔重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马得福遇到的第三个贵人就是从福建来的援宁干部陈金山。马得福和陈金山是在派出所当“翻译”相识,然后到最后一起带领老百姓搞劳务输出、种菌菇、种葡萄等,陈金山见证了马得福的成长,也帮助马得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当然,对马得福来说,水花、白老师、老支书等都是他的贵人。他们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了马得福鼓励、帮助和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