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去有一个月了。是去年小年1月23号这天,在访惠东白花的两座古桥返回来时,自选捷径走联丰村,出大坑水库,途中经过苏茅垅四角楼。当时想:既然到了跟前,不如再看看,因为下一次来是个未知数。第一次也是路过时偶然发现,是2023年6月11号,两下相距有600多天了。
不想再看有新的发现。一是三个大门的拱顶上方,分别有阴刻“八卦”图、“福”和“寿”字,周边刻有夔龙、蝙蝠图案。第一次怎么没有发现?完全想不起来了。
其二,是在同一个地方,即四角楼中路右厢房设有罗仲霍的塑像处,发现有块“仲霍学校”的木牌匾,上次也没有发现?有落款,上款“民国二十二年夏”,即1933年,下款“邹鲁书”,下方还有两枚印章。对“仲霍学校”并不了解,但邹鲁这个名字却不陌生。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大埔人,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国民党元老。邹鲁不但是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潮州师范的创办人,还是广州中山大学的创办人和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除了“仲霍学校”题匾,秋长会新楼“会新楼”匾额也是邹鲁题书。
其三,角楼前禾坪清理后,现出一口古井。
其四,通过对罗仲霍事迹的再一次了解,也受到一种教育和对人生的思考。
想想自公众号开通以来,以去年集中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惠州地区不少的老宅人文古建。这些古建的主人,都非同寻常。要么创业有钱,要么社会身份特别,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人是不是都值得称道?个人看,不一定。由此反映出一种社会现实,那就是普通人的一生,默默无闻,平凡平淡,未留下只言片语,真正化为烟尘,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会有人来关注,也无从关注。相比,不能简单的说是一种不幸,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据了解,苏茅垅四角楼位于惠东县白花镇联丰村委会苏丰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背山而建,前有一条小溪自右向左流过,楼高出路面数米。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平面中轴对称,长方形,“四点金”式围屋布局。共有96间房,15个天井,罗氏族人用了20年时间才建成,最多时居住有三四百人。通面阔约43米,通进深约27米,砖木结构。外墙体首层三合土夯筑,二层以上青砖砌筑。高两层,布瓦硬山顶,素面瓦当滴水剪边,四周檐口上置女儿墙。正面设三个拱形大门,禾坪前原有半月型水塘,现已填平。主体建筑由门厅、中厅和上厅组成,之间置天井,天井两侧置庑廊。门厅、中厅置屏门。四角置三层碉楼,门坪外置围墙,原左右斗门已毁。有两道门楼,禾坪前一道,主体建筑连院墙有一道,二门楼联曰:楼依青山孕壮士,深闺古村如蓬莱。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是“惠东行政督导处”的办公地址。
2015年2月,公布为惠州市级文保单位。
苏茅垅四角楼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罗仲霍烈士的故居。
罗仲霍(1881-1911),名坚,字璋,号则军,清归善县白花苏峰村(今惠东县白花镇联丰村)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其堂叔祖是太平天国时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幼年丧父,兄弟三人,居长。聪明过人,爱好文学,擅长诗文。他的习作文笔生动,被誉为“神童”。为生活所迫,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远赴南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做工谋生。,
到达南洋后,罗仲霍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师范学堂。罗仲霍兴趣广泛,曾任吉隆坡中学校长、报馆主笔。以纸笔代刀枪,在文章中指出列强侵欺,清廷腐败,号召海外赤子为国赴难。结识孙中山后,在孙中山启发下,1906年8月在槟榔屿加入中国同盟会,来往于南洋诸岛,宣传革命,不少华侨在他鼓动下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1月,罗仲霍受孙中山委托,与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统筹部,被委任为第十路指挥,负责攻打广州电信局。后改期为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1911年3月29日,这是一个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百多名革命党人凭着满腔热血,冲出广州小东营五号和莲塘街吴公馆,向着两广总督署冲锋。罗仲霍配合黄兴进攻总督署,战斗中不幸左脚负伤而被清军逮捕。临刑时,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宣传革命,震惊敌人,最后英勇就义,年仅30岁。罗仲霍牺牲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仲霍在马来西亚时作的诗词:
十年浪走天涯路,阅历多时忧患深。为怀家国频挥泪,不了恩仇未称心。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愿将铁血造世界,亚陆风波倩汝平。
第一次见到的是这样:十年浪迹天涯路,阅历多时忧患深。敢说处囊能见未,几经投磐孰闻音!为怀家国频挥泪,不了恩情未称心。读罢离骚三五遍,剑光灯影两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