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贾府里最智慧的女人。
这个女人,曾是“阿房宫,三百里,装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的大小姐。
在她正当年的时候,嫁入正值鼎盛时期的贾家,从重孙媳妇开始做起,一直到自己有了重孙媳妇。
这一生,阅尽千帆,看惯了繁华。
也就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让她对很多事情,并不放在心上,大概便是什么都看过的缘故。
她能款款从容地给孙辈讲述面料的好坏:“一样雨过天晴(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如今府上用的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
这是岁月给她的积淀。
她知道听戏要借着水音,赏月要去山上配着笛声,绿色的潇湘馆里应该配上银红霞影纱。她会在冬天,围了大斗篷,坐着小竹轿,去赏雪。
这是独属于一个女人的优雅与审美。
这样一个曾经尝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女人,并没有人知道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悲喜交加地变成了一个家族的老祖母。
或许就像美人鱼故事里的老祖母一样,恬淡安然,她只想着含饴弄孙,装聋作哑,享受一点天伦之乐。
所以她那么喜爱宝玉,那么喜爱黛玉。
她也想让两个孩子在一起,她亲切地称呼他们是小冤家。
可是,毕竟这个家已经不是她一个人说了算的了,她那个最为倚重的在宫里做贵妃的孙女儿,她那个看似信佛不管世事却握着实权的儿媳妇都暗地里下定了主意。
她又能怎么办?
所以,即使知道家族出现了危机,她也没有心力也懒得去管了。
因为她真的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她并不止七十了。
所以,当得知甄家被抄之后,她也不过是略觉得不舒服而已。
她清醒地知道这个家族的日趋没落,但是作为一个老人,她或许真的只是无能为力。
大儿子的昏庸好色,二儿子古板端正,没有一个像她尊敬与崇拜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宝玉还有点祖父的模样。
她什么都知道,又能怎样呢。只能从自己的吃穿用度上开始节省:
“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
所以,她对下面孙子觊觎自己的财产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贾琏就曾经和鸳鸯谋算老太太的东西拿去换钱,贾母默不作声,她或许也知道家里的情况已经日落西山,能为孙儿做一点便是一点吧。
而这个老人,最难得可贵的是有一颗慈悲的心。
她怜贫惜弱。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她尽力款待,并不因为刘姥姥的粗俗而低看她一眼;
她怜惜戏子,“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
清虚观里,一个小道士因为撞了凤姐,被打了一个耳刮子,贾母听了,却急忙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其实,这才是属于一个女人最大的悲悯。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大概就说的这样吧。
即使后来家族败落,这个老人,也并没有因为骤然的衰败与压力压垮筋骨,虽然我不喜欢后四十回,但是高鹗写的贾母的表现却符合这个老人一贯的风采。
繁华时,淡然。
落寞时,淡然。
她开箱倒笼,盘点积蓄,一一分发:你们别以为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家里外头好看内里虚,我早就知道。如今家里出事正好收敛整顿家风,大家要齐心协力重振家门。
我想,或许,那下面坐着的不肖子孙,或许都在暗自庆幸,幸好,还有一个老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