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2)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通译】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学究】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是本章的经典之句。这也是人的矛盾之处,生活中这样的悖论随处可见。又要减肥,又不控制吃喝;又要养生,又不遵从规律生活;又要成功,又不努力去奋斗。这种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的梦想实在不胜枚举。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如此深刻地说明了这种现象,能否用科学来自证明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7.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通译】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 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学究】
《公孙丑上》里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对照这段文字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论语.子路》中说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生活的实践中,一个人对你有意见,不代表你有问题,但周边所有人对你有意见,问题必定出在自己身上,要反思的必定是自己。实际上这里说到的就是社会中与人相处的动机如何,很多事情表面看起来为别人,实际是为了自己,这就要区分付出和投资的关系了。如果是投资,没有获得预想的结果,只能算是投资失败;如果是付出,那就没必要界定获得的回报了。
【原文】(7.4)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通译】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学究】
《大学》中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一章给了很好的注解。无论正面逻辑还是反面逻辑,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离不开家,离不开国;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人。所有的环节,人是主要的。孟子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都是与人休戚相关的点点滴滴,细读《孟子》,生活的味道逐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