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个故事吧…
50年代初,北方小城乡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中有一个小女孩出生了。
那时候还是刚解放不久,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并不好,这户人家也是比较勤劳朴实的,加上女孩的父母比较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小女孩也是快乐成长,并上了几年学。
快乐的童年总是很短暂,进入到70年代,一切就都变了。自然灾害让很多家庭是饭都吃不饱。更可怕的是那时的社会风气,农民最光荣,有文化并有点钱的就不太好了。加上家里兄弟姐妹也多,那时的日子是很艰难的,一直到70年代末才稍微缓口气。
这时小姑娘已经是大姑娘了,嗯,她的名字叫刘念。刘念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候姑娘一般17-18岁就都嫁了,可她因为家庭成份问题,被耽误了。
直到进入80年代,刘念终于赶在30岁的关口结婚了,对方跟她一样也是下过乡的知青。
都说成家立业,不管男人女人,这个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家庭生活更好。
那时刘秀父母和长辈也都恢复了工作,但对于她的工作安排,家人本来让她去护校进修当医生护士,也可以去师范进修当老师去。可刘秀却偏不要,她就等着供销社招人,他要去商店当营业员去。
等了大半年,她果真如愿进入了供销合作社商店。那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的,而且少一分一厘都不行。刘念做了没多久就觉得没意思了,同时她发现了一个机会,她可以自己开店卖布料。
那时候,大家衣服还都是自己买布自己做。虽然父母不同意,有很多的担忧,怕她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还是比较开明的,最终由她自己决定。就这样,很快刘念的小店就在当地开起来了…
那时到供销社买布布票少一寸也买不到,而且经常还被克扣一点尺寸。她不克扣布料的尺寸,布票差一点点她也照样卖给人家。只这样,凭着乡里乡亲的口口相传,她布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只两年时间,她就成了万元户,在镇上盖了大房子,并买了21寸大彩电,这还是80年代,家庭拥有14寸黑白电视都是很好的。
刘念对生活很满足,但她并没有停止打拼。生意空余,她坚持学习,加上做生意接触的人多了,她了解到浙江柯桥轻纺城,了解到新的面料。于是她又把店开到了自己县城,从零售到批发,她直接到浙江柯桥轻纺城来进货。
那是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年代,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到90年代的时候,刘念在县城也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和店面。由于生意很好,银行都是派专员在她店里帮忙收款,就为了能存款到他们银行。
那时候的她,差不多就是县里的首富,她的房子比县委书记家的都豪华。很多领导家太太都在她店里买高档面料定做服装,她们也都成了朋友。
自己发财了,刘念就想着要帮助家族亲戚。很多亲戚来借钱做生意,她也总是帮着。
有个表兄弟找她一起合作办厂,她由于忙不过来,也没有那个行业的相关能力,就约定她出钱,表兄弟负责经营。结果这个厂办了三年,最后一笔大订单因为被外地的合作伙伴骗了,导致破产,她不得不付清员工工资,安顿好他们,最后一算亏了300多万。
由于资金链断了,直接影响到她的纺织生意,店是开不了了…因为没钱进货,而且负债了。
那是她最消沉的时候,从富裕到贫穷,一大家子人,几个还很小的孩子要养。接下去她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县委书记和银行领导到家里看望慰问她。期间书记鼓励她:你是我们县里最有商业头脑的人,我们都支持你重新开始。银行领导也表态,拿房子贷款50万去还债,房子归银行使用抵扣利息。什么时候还这50万什么时候银行归还她房子。
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恢复了信心。毕竟她是一个有多年生意经验,有见识有魄力的人。
但现实是她不可能回到镇里去了,于是她带着家人孩子来到浙江柯桥,这里有她合作过的生意伙伴…
生活从负数开始,就只能从小本买卖开始——卖菜。一大早就去批发市场,拿着一点点本钱批发蔬菜摆摊卖掉,从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时间飞逝,转眼又是20多年,她的蔬菜生意做的不错,主要为很多的酒店饭馆供应蔬菜粮油。
当然,生意上大部分的事都是她的孩子做了。
好了,故事该怎么结尾呢?
刘念,一个经历过苦难,也享受过荣华富贵的老太太。她只是笑眯眯的坐在蔬菜摊前帮忙招呼顾客:小伙子,今天小青菜不错,秋天的小青菜很好吃了…
你或许能碰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