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大人这么说呀,学习一定要好好的学,要努力的学。甚至还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今天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力,他会大跌你的眼镜,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
首先学习我们一定要匹配。到底怎样学习才可以呢?上一章我们也说过了,学习超级简单的东西,你会觉得无聊。学习太难的东西,学不会你也会自暴自弃。那应该怎么学习呢?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舒适区边缘也是拉伸区。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的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容易集中提升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比如练习弹钢琴的时候不是一遍遍的重复,而是练出错最多的地方。比如做数学题一定是把错题本拿出来。学习真的不只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的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一经意间发生蜕变。
这次我们来说说深度学习。朋友圈经常看朋友晒出多快速度,读了多少书?包括我自己也会经常在朋友圈晒,听了多少本书是,报了多少课程。但很多时候这可能都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真正的深度学习还是要直面核心的困难。真正的深度学习有读原书,读经典。更深一层是读完书以后能照书中的内容去实践。书中有个比喻,特别神秘,形象生动。把深度学习比喻成缝接。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的结构中。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我们知道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深度学习有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专业一手知识。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读原著读经典。第二步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以前我看完一本书总喜欢摘抄知识点。摘抄再多不使用也没用。所以这里说要用自己的话把知识点说出来,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你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第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就拿隔离的这段时间来说。一群青春期的家长在隔离酒店已经快爆炸了。昨天我关爱的一个学生也爆发情况了。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妈妈。跟他谈了很多,有我自己带青春期孩子的经历。也有这么多年学习看到的和听到的。20多分钟电话打完,他妈妈告诉我心里面的那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深度学习的好处特别多,他能让我们不再浮躁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的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的灵感。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听到这里以后,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一定要开始深度学习了?
深度学习就一定会有关联。就拿有效阅读来说吧。首先我们要知道信息点,然后呢,关联信息点,然后是行动和改变。哪怕读一本书,有一个知识点对自己有作用能践行下去,我想这也是深度学习。
那么后面的学习就简单了,因为我们只要学让自己触动的。在阅读时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寻找触动点。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我们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的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书中作者建议每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不留下。这个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刘毅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的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面对生活中的信息,滚滚洪流,触动真的是最好的筛选期,他能让我们免受红柳的冲击,从而体面的行走在人间。
不过仅仅的触动还是不够的。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的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紧密连接。所以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留一段时间又飞走了。如果想让任何触动你的心,只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知识作出反应。第二呢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的提取知识,如果提取不出来,那就是伪触动。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我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