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条河
罗帮义文
说起故乡那条河,准确的说应该是条小溪,可当地人们都叫岔河。
这条河承载着我很多童年的快乐,也为我解馋提供了很多肉食。
岔河,顾名思义就是两条河交叉而形成,岔河在我老家下面1公里左右,过去老家的田在岔河边,从小父母就带我们到田里做活,由于全村田都在这里,每天做活我们都有小伙伴一起玩,记忆中的岔河,当时没建公路,河的两岸到处是树,有柳树,有野桃树,还有许多不知知道的藤蔓缠绕在数上。水边长满很多水芹菜和香香菜,过去是没有人吃,老家人割回家喂小佩琪。现如今,这些野菜在城里特别受大家欢迎。
春天的岔河既漂亮又是小孩子的游乐场,每到春天,河边杨柳穿着绿油油的春服随风摇摆,水开始慢慢变暖,河边植物开始舒展出嫩绿叶子,随着河边桃花开放,河里的鱼开始嬉戏繁殖。这条河常见的鱼当地人叫鲨鱼,他形状很像鲨鱼样子,但最大就能长到3两左右,还有一种叫泥鳅,这种鱼比较难捉,徒手捉它要有技巧。还有白鱼,这种鱼没鳞片,可以长到10斤,是小孩无法去捉到,它们都在水流比较急的漩涡或深潭里,那是成年人的游戏。老家有着三月桃花开,鲨鱼正肥美的说法,每当桃花开的季节,村里小伙伴们会相互邀约,带上锄头撮箕,带上盐巴辣椒,身上揣起2分钱的火柴就往河边赶。
都说水清则无鱼,记忆中的岔河由于都是从山间下来,可以直接喝,可鱼很多,特别是鲨鱼,捉鱼是要靠大家团结合作的,这是前辈一代代传下来的。首先要改河道,让河水从其它方向留过,在改道之前,要用撮箕在改道河水交汇处几米堵住防止鱼在水流减少下跑掉。堵好后并开始用石头堵源头,让水流改变路线,用泥土堵死,不让水流流进开始的河道,随着水流的减少,鱼群开始露出来,不停地挣扎,这时开始捉鱼,一般到一步在我记忆中那简直是在捡鱼,鲨鱼太多,基本改河道30米就可以收获12斤左右,不过我们也谨记父母或长辈的话,太小的鱼要边捉边放生。等把鱼抓完后又恢复河道。
大家合作第一次捉到的鱼要进行野外烧烤共享的,这也是童年捉鱼最值得高兴时候,大家用石头围城一个坑,找来柴火往坑里放,点燃柴火的同时就是串鱼烤的时候,我们都用柳树枝做为烤签,把鱼串上,这种鲨鱼没鳞片,也不需要开膛破肚取内脏,只要把柳枝从嘴里串进去,基本就把内脏推了出来。烤鱼是每个小孩的最爱,我们当时可以说每次来捉鱼都能将烤鱼吃饱,有时吃到撑。吃饱喝足又开始寻找合适的河道捉,每次回家大家都收获满满。在当时农村,所有拿回的鱼都将晒干,从来不喜欢水煮,因为没啥调料,都喜欢晒干用油炸,每年每家都可以晒10多斤。
进入夏季,是小伙伴玩得最疯狂的季节,这个季节,除了鱼,还有石头下到处躲藏的爬沙虫(水蜈蚣),晚上还可以点燃火把捉石蛙,有太多美味,只要你出去抓,肯定收获满满,最让小伙伴们感到爽快的是,天热水暖,大家就砌水潭,我记忆中我们砌最深有2米。放学就往河边跑,边跑边脱衣服,男孩女孩都光着身子往潭里跳,周末更是整天泡在水潭里,饿了就随便抓几条鱼或者摸石蛙烤着吃。
6月是大人们在这条河上最狂欢的季节,村里人会自发到山上去挖一种当地人叫苦葛的根,然后敲成糊状晒起,等大家都晒到一定数量后,大家都会规定一个时间,全村男女出动,女的负责在水里洗敲好葛根,当葛根带有泡沫的水顺水流下,男人们并注视着水面,一旦有雨被葛根迷晕,迅速用网把鱼拖上来。记忆中,村里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捕鱼,每年每家都分得到30斤左右鱼肉,这种大规模作战,大人们专挑网大鱼。葛根麻醉最多就40分钟,对鱼没有致命伤害。
后来随着我们长大远离家乡上学,老家的河也发生变化,公路从河的两边经过,破坏了水生环境,再加上人为破坏生态,河里的水越来越小,有的季节甚至干枯,下游的鱼被水坝挡住,鱼无法上来。家乡路通后发展变化也越来越快,我问村里人,他们说现在河里什么都没有了。要再现我记忆中的场景,只有回忆里才能看到。一个地方有发展就会有破坏,但我们在过去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建设和保护的问题,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成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