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省 2023年3月7日星期二(续)
“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今天复习了王海勇老师导师班的课程“完整的生命观”,貌似稍微弄明白了一点儿院长讲的“推”这个词对于青春期孩子意味着什么。
院长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推”孩子出去的过程(原话忘了,大概意思哈)。这句话对于小时候很好理解:上幼儿园、上小学都是大人安排好的,“推”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逐步观世界。但青春期呢?孩子生理、心理发展飞速,样貌、性格、语言、行为等均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开始不愿意和我们说话、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关注消极和负面、开始有了不愿意告诉我们的秘密、开始记心情日记,等等。他们死死地盯着深渊,但深渊也死死地盯着他们呢,弄不好就出现焦虑和抑郁,跌进深渊。而此时的我们貌似经常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孩子青春期的关键期,不但起不到“推”的作用,反而变成了“拉”孩子后腿儿的人。之前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依然辛苦地赚钱、依然为孩子买这买那、依然关注他学习......,但为何竟起了反作用?重学海勇老师的课,似乎找到了点儿端倪。
“推”是需要能力的,包括经济、认知、知识、技能等等。孩子小的时候,大人的这些能力当然比孩子大很多,我们具备“推”孩子的一切条件,哪怕“推”的过程中情绪没那么友好,打骂吼叫、批评指责也都能有效,因为孩子小,他们必须听从父母的旨意。到了青春期,孩子到了发展心理自我的阶段,他们认知、心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与父母的会大有不同,在思想上会与父母产生偏离。还有,他们不再那么需要生活的照顾,不再那么需要你去教他不会的数学题怎么解,而是更多地需要心理的关注、人生的指导,他们会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不学习会怎样?此时对这一切没有正确认知的我们关注点仍然是衣食住行和学习再学习。供给和需求完全不匹配,如何实现合作呢?此时的沟通都成了异常艰难的事情,情况好点的可以沟但不通,情况不好的基本上沟都实现不了,更甭提通了。本来就盯着深渊的孩子,需要我们“拉”他们远离深渊,可是我们把劲儿使错了方向,让孩子更加焦虑、烦躁、无助,在亟需父母“拉”他们一把的时候却把他们“推”向了深渊,孩子对于我们失望至极,甚至绝望,亲子关系趋于崩溃边缘。我们急、我们气,可全然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那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推”呢?在一起学习的伙伴中,青春期孩子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有的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有的是与老师同学关系出了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总归是反应在学习上了——厌学。综合院长和海勇老师的知识,提出以下粗浅理解:一是要饮食起居的生活照顾是基础;二是心理关注是重点,如何关注可以参考院长讲的导师班和实操班内容,这里不再赘述;三是关于学习的认知和协助,个人认为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关键点。海勇老师说“学习是基于生活而来的生理、心理、认知、行为相对持久变化而成的”。我的理解就是学习这件事儿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成熟的心理发育、正确的认知和付诸行动的共同结果,它不是一件独立的事情。海勇老师还说:生活和学习是需要通过体验进行内部整合的。也就是说生活和学习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只有学习,没有生活,学习的知识没有在生活中体验价值和乐趣,那学习就变得乏味无意义。所以,我们需要让学习在生活中流动起来,只有流动起来才会有更多的兴趣和积极性去获取新的知识,以解决流动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和生活进行链接。现在貌似明白了为什么越学习的人越觉得自己欠缺的太多了,越爱学习。那如何让学习和生活链接呢?无非就是对于孩子别只有学习任务,想想一天到晚学校、家里都只有学习学习,孩子崩溃不?想想我们这些如此热爱学习的人,如果学的东西一直解决不了我们面对的问题,一直没法在生活中实践,那我们还有兴趣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所以,也来点生活乐趣、生活责任和社会责任。孩子回家看会儿电视,玩儿会儿手机,干点家务,照顾老人,周末出去远足,做义工......,这样除了能让生活和学习做好链接,更可以放松心情,让生活丰富多彩,让他们的情绪得以疏解,让自己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价值所在。家人们,操练起来吧!我们做到安静地关注、默默地支持、有效地引导,让孩子更舒服、更有力量,还厌什么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