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阅读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第一篇,一共是五章,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幸福是什么。
首先第一章讲到关于幸福的疑问。
第二章带我们解读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然后第三章讲到幸福的意义
接着告诉我们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最后第五章教我们设定幸福的目标。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点,关于幸福的疑问。
在追求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很少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拼命地通过身体或心理艰难与忍耐去达成目标,以此来获得成就感。然而欣喜之后,仍然不能感受到幸福。之前我也一直觉得,要成功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不是说“古之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吗? 更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忙碌奔波型: 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幸福的假象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他本身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
享乐主义型: 总是在寻找快乐避免痛苦。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
虚无主义型: 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
感悟幸福型: 平衡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真正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上学的目的是取得好成绩,有个好未来,但是学校也是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本身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比如工作是为了赚钱,但是工作同时也可以是我们实现理想路径。
幸福的意义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金钱和声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并非人生目标。
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
大部分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是高收入的人对生活比较满足,但并不会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享受生活。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
人类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储备成为一种习惯。时至今日,很多人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了储蓄而生活。
在作判断和决定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习惯性地先考虑物质,对物质做出评价,而非基于难以衡量的情感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只是物质。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唯一标准。
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标准,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金钱和声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并非人生目标。
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
大部分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是高收入的人对生活比较满足,但并不会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享受生活。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
人类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储备成为一种习惯。时至今日,很多人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了储蓄而生活。
在作判断和决定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习惯性地先考虑物质,对物质做出评价,而非基于难以衡量的情感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只是物质。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唯一标准。
设定幸福的目标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设定目标就是用语音给自己承诺。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
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只有确认目标之后,才能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上。我们要有目标,能否实现它倒在其次。为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
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他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而目标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无尽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的。
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记得之前开晨会,我讲过我现在觉得生活变得有趣了,之前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忙碌奔波型的人,经常生活在封闭,忍耐,压力和痛苦之下,总是认为只要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但是没实现一个目标,总有一个更大的目标等着我,总是在为将来着想。自从跟这大家一起学习践行,我开始慢慢学会享受过程,享受生活,当然也不会忘记对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