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敝地方言里,有老人人死了,一般不可以赤裸裸直接谓“死了”,可能是太晦气吧,通常会来些讳称,如“没了”,“走了”,“去了“,””离世了”,“起身了”,“咽气了”,“撒手了”,“合眼了”,“上路了”,“过世了”,“蹬腿了”“这一辈子交代了”等等。带上点诙谐幽默则是“歇凉凉去了”,“见他姥姥去了”,“呜呼哀哉了”,“写到他家牌位上去了”,“拜拜了”等等;如果死者生前不咋招致欢迎呢则是“见阎王去了”,“到地府里找乐子去了”,“哇呜——啦”,“上西天了”,“撂挑子了”,“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则属俏皮话儿,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为啥“死”的替代词和称谓如此之多呢?简单,死是人一辈子最大最忌讳最让人一言难尽的事情呀,就像“吃饭”也叫就餐、用餐、进餐、餐叙、宴集、宴饮、宴请、邀宴、接风、洗尘、饯行、饯别、做东、聚餐、正餐、宵夜,填肚子,解馋等等一样。
是的,这就叫文化。
再回到死的题目上来,因了文化的洇润,死亡这一生理现象便有了许多的讳称,自古而然。如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自家父母之死则简单多了,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则习惯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等。一般人的死则是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然长逝、老、故、逝、终等等。
死的准确指向是,原有物质的新陈代谢停止,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是一种生命物质失去活性的状态。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能够导致死亡的现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营养不良、疾病、自杀、被杀以及意外事故,或者受伤。所有已知的生物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死亡。
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不舍之情,于此可见。
“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被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马列主义者去世叫“去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名目也不尽相同。
曹操有句道:“千古艰难惟一死”,元稹则写道:“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人之死亡,是一件十分无奈和最感伤的事情。文化里关于死的讳称再多,也无法阻止老天爷的最终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