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得到徐庶的推荐,正准备去隆中请诸葛亮,这时,司马徽来访,说是听说徐庶在此,特来探访。
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思路。此时司马徽来访,说来也是巧。可能是正如他自己说的,是来看望好友徐庶徐元直的。其实,此时徐庶已经被曹操用绑架他母亲的奸计给虏走了。另外一种可能,会不会是他与诸葛亮事先商量好了,专门来刘备处荐举诸葛亮的呢?我以为,可能性是有的。
司马徽还说了,诸葛亮的朋友主要有四个,他们是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
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时,没遇着诸葛亮,家里没人。但在返回的路上却遇到了崔州平。崔州平的一番形势分析,也是令刘备佩服不已,便希望小崔也与诸葛亮一同出山辅佐自己,小崔婉言谢绝了。
第二次去隆中时,自然还是没有见着诸葛亮,却在去的路上又遇到了他的另外两位好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到了庄上,这回家里有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在家。刘备留下一封信,说我很想见到你,我已经来两次了,过些天我还会再来拜访。
第三次去隆中时,这回孔明先生终于在家了。刘备见着他后,说起了国际、国内形势,请诸葛亮分析下对策。这自然难不倒诸葛亮,他把早就准备好的发言稿拿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还未出山,便知三分天下,一番话是彻底令刘备折服。并且,在一番客套后,终于答应刘备出山辅佐他。
之前,司马徽去拜访刘备时,除了说诸葛亮有四个朋友外,还说起了诸葛亮的本领和才华,很好地替诸葛亮广告了一番。
诸葛亮对他的四个朋友说:你们如果作官,应该可以做到郡守或者刺史这一级。而当他们问诸葛亮,那你呢?他笑而不答。平日里,他总是拿自己比做管仲和乐毅。
可见,诸葛亮不是不想出山,而是心中早有雄心壮志。管仲是历史上著名的宰相,而乐毅却是著名的将领。从这里,也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抱负。
隆中决不是他的长居之地。他在等刘备。因此,刘备来了,他没有不出山之理。
那么,为什么要让刘备来三次才出山呢?真的是他的架子大吗?这也得结合当时的情形来分析。那个年代又没手机,也没电话,无法事先约定。找个人只能是去对方家里,在不在家全凭运气。因此,刘备前两次去没见着诸葛亮,完全也有可能是正好诸葛亮出门去了。
诸葛亮回来后,看到刘备的信,也看出了刘备的诚意,不好意思再让刘备白跑第三趟了。或许,他也担心刘备第三次来还看不到自己,就不会再来了。如此,不单是刘备得不到贤者,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自己担心失去展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因此,他必须在家里等住,直到刘备的第三次到来。
当然,《三国演义》这样写,或许有另外一层用意,就是为了展现诸葛亮的智慧。用来表现诸葛亮的未卜先知。感觉他是知道刘备要来,故意外出,想要测试一下刘备的诚意。然后还请了他的朋友和弟弟来当群众演员。主要还是要更好地表现出主角光环。
诸葛亮是为那个时代而生的英雄,他必然要在那个时代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