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毛的文章是在14岁左右,当时偶然借到了一本三毛的全集,很厚的一本,还有点旧,本来是随便翻翻,结果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沉迷其中,废寝忘食。
最喜欢的就是她跟荷西去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
荷西得到了一份潜水的工作,但是地点在撒哈拉沙漠。她回家跟父母说,她要去撒哈拉沙漠,父母心疼不已,但也深知,她做出了决定不会轻易改变。虽然不舍,却还是给她准备了很多东西让她带去:有衣服,吃的,书,常用药品,还有一床单人民币等等。三毛就这样大包小包地去撒哈拉沙漠找荷西去了。
到撒哈拉沙漠的时候,荷西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住的是一个很破旧的木板房,感觉就是几块木板拼起来的大盒子一样,家具什么的一应俱无,好像记得连房顶都是破陋不堪的。纵然如此,三毛的心情依然是雀跃的,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动手创造吧。三毛带着父母给的人民币,开着荷西的小白(白色小轿车)去了很远的一个镇上,想买点木材。虽然是撒哈拉沙漠里最近最大的市场,却也不能和我们现在的镇相提并论。三毛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家看起来可能卖木材的店铺。她走进去问老板有没有木材卖。
老板:“买木材干什么用?”三毛:“修房子”老板:“没有”三毛:“我看到你那门口不是有木头做的东西吗”老板说:“可那做不了房子”最后经不起三毛的软磨硬泡,老板说:“那外面有几个棺材,反正也卖不出去,你要是不嫌弃,就送你了,那也是木材。”三毛跑到店外面一看,好大几口棺材,心想拆下来应该有好多木板子,还不要钱,高兴极了。谢过老板之后,在当地叫了工人帮忙拆了,满心欢喜地叫了个小货车把棺材板子都拉回家了。
荷西请了几天假,充分发挥了他的动手能力,将屋顶修缮了,破陋处也修补了,还做了一个小桌子和几把小凳子。三毛利用一些捡来的旧布条(她有一篇拾荒记,专门写她捡破烂,废物利用的),给小凳子做了坐垫,多余的布条缝了一块小地毯。经他们这么一弄,原本破败地都不能住人的大盒子,竟成了她和荷西的新房,真是浪漫极了。
三毛在沙漠里有神医的称号,都归功于她父母给她带去的常备药品。沙漠里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普通的消炎药到那里就是圣药了。
她在那里也交了一些朋友,当然大多数的时候她应该是一个人的,所以后来写了那么多作品。
爱三毛~
别人眼里,她孤僻不通人情世故;我眼里,她真诚善良热爱生活。就算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沙漠里,她也能让平淡的生活开出花来。虽然她的文章里没有描述她和荷西是多么相爱,但从她在沙漠里那六年的生活状态以及荷西死后她的痛不欲生,足以看出他们俩灵魂共栖的爱情。
人生能被亲情和爱情守护着,如此自在、洒脱、浪漫地活过,也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