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亲近四个字是书名。是颇受关注的心理学实践者亚隆与来访者金妮心理咨询过程的回忆记录。
我仿佛日理万机,如果没有读书会的时间限制,可能矫情的再也找不出一块足够闲适的时间来开启阅读仪式。现在急迫中掀开了书页,也由不知所云慢慢进入了情境。
看了23岁女孩金妮的情况,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拓展:原来可以这样子!她能做到在集体中把自己围成铜墙铁壁,一点不肯展现真实的自己。她,发言有理有据,可以启发和引导别的心理病友;她,沉默而不流俗,可以让男病友深深爱恋。然而一旦离开这个治疗群体,她仍然回到那个离精神分裂最近的人。
她无限度的接近分裂,但是又从未分裂。所以亚隆先生第一次见她,就已经感觉到漫长的未来。作为被称道的咨询师,他从不相信奇迹可以从豪华的名头下滋长,任何一个治疗,如果想成功,必须有病人的自我康复体系坚强运转。然而心理疾病的人有时又是那样可怕:他们为了获得生的安逸同时又不必背负亲人指责,把自己建设成无辜的病人。他们内心里那样喜爱病人的身份,那样欣喜于自己对咨询师的陪伴与依赖。他们宁愿在咨询关系中暗暗睡去,暗自享受咨询中被细致的理解、接纳以及短暂的但超越全世界的关注。病人幸福的,带着恬笑,渴望睡在咨询的意境里。把一切都抛给咨询师:我的问题,你来分析,来处理,来解决吧!我静待花开好啦!期待离开咨询室时那个活泼健康受人喜爱的另一个我哦!!
对咨询关系这样的理解,让咨询陷入僵局。
我没有咨询的经历,但是用后脑勺想了一小会儿,还是懂得咨询师的位置是辅助的。他通过你的叙述看清你的每个毛孔,然后委婉告诉你,你的真实的样子。剩下的事,他可以从技术层面帮你一些,但是主要的,还是自我的接纳与内化。对于病人来讲,无时无刻不存在自我治疗。直到心理资源基本更新,三观一定程度上重建。我想把这个逐渐修炼新性情,逐渐滋养新情绪的过程概括成日久生“情”。
读过《日益亲近》的前30页,我有了一个日久生情的归纳。同时,想跳出来剜心的看一眼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哲学的意思,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怎么有一些人生活出现了小参差不齐,就那么在意呢?是胆汁质就要暴怒,是抑郁质就要含悲,咋就不行了呢?心胸宽广,凡事都会消退三分。与人类日益亲近,与自然日益亲近,与过去日益亲近,这些可以让人们的心空被阳光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