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通常发病于40~70岁,60岁后发病率增高,30多岁前发病少见,在一组380例PD患者中仅4例;男性略多。在65岁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
50%~80%的病例起病隐袭,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
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手部的4~8Hz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进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极少见,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症状仍存在左右差异。言语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
但不论如何治疗,慢性进展性病程、数年后多数患者需要帮助是其固有的临床特点。对于某些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病例在早期确难以认识,而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后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目前帕金森病仍在研究的重点,也是为什么帕金森病很难治疗的一部分原因。
对于大部分患者和临床医生来说,很难肯定和判定帕金森的发病日期、首发症状,以及确定动作缓慢、震颤症状出现的时间。据推测,帕金森的临床前期症状可能有3~5年之久,为此,可将帕金森症状分为临床前期症状和临床期症状两个阶段。
临床前期症状主要包括感觉异常,病人患肢关节处无缘由的酸、胀、麻木、刺痛、蚁行感和烧灼感,以腕、踝处为主,开始多为间歇性或游走性,后期表现为固定性;不宁肢与易疲惫,多在劳累后的休息时发生或明显出现身体的不适感,经敲、捶打后可缓解,酷像不宁腿综合征的表现。另则,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现疲劳感,特别是上肢的腕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当劳累后这些部位可出现难以发现的轻微震颤。
临床期症状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震颤频率一般在4~8Hz,静止时出现,大力动作时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经数年后累及到同侧上下肢或对侧,严重者可出现头部、下颌、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令患者活动一侧肢体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后期除静止性震颤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
肌强直,最早发生在患侧的腕、踝,特别是患者劳累后,轻缓的被动运动腕、踝关节时可感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运动迟缓,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障碍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和变换方向时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面具脸,手指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愈写愈小,为写字过小征等。
姿势步态异常,患者四肢、躯干和颈部肌强直呈特殊屈曲体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下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略呈弯曲,早期下肢拖曳,逐渐变为小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前冲,愈走愈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之为慌张步态,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转弯时因躯干僵硬,躯干与头部联带小步转弯,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重心不稳有关。患者害怕跌倒,遇小障碍物也要停步不前。随疾病进展姿势障碍加重,晚期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