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书桌,打开电脑,把提到的歌曲一个一个放进歌单,开启循环播放,准备认真写一篇可能很长的文章。
这一篇文章,我想写写诗和歌。
和博览群书的人相比,我自认读书面很窄,不过承蒙古典诗词庇佑,也能掩饰住我未曾读过四大名著的尴尬。偏爱古典诗词,大概是因为它言有尽而意无穷,寥寥数句,宇宙洪荒,古往今来,皆付字里行间。
除去那些必背篇目,第一个让我发现诗词之妙的人是苏轼。六岁那年我迷恋上他笔下的西湖景,惊讶区区二十八字竟能承载这么有层次的画面,那首很简单的诗,开启了我对遣词造句的兴趣。
后来听音乐时,发现很多歌词里都藏着很深的意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和古典诗词进行对照。
也许很多人觉得诗词阳春白雪,但如果你发现它的意象就藏在很多歌曲中,用唱的方法获得,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离它很近。我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想法多数也是感性的,根据自己所爱选择歌曲和诗词,再加上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想写作此文,这一篇文章先从诗经写起吧。
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魅力,匆匆路过的人只能以为它古老,愿意停一会儿的人才能看到灰尘后面的浮光。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像一本小小的诗歌的时光书,能够让你停一会儿。
1.《在水一方》 作词:琼瑶
这首歌的版本太多,我最爱李健这一版。而且我大胆猜测这首歌词的作者琼瑶阿姨应该也很满意这一版。
在琼瑶阿姨1975年版的小说里,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这一幕,在四十年后,2015年的《我是歌手》舞台上,几乎原貌复制,不可不说,所谓巧合总是有着注定的缘分。
其实早在李健2011年的《Color Me Love》中,他就已经引用过《蒹葭》,写出了,“我为她逆流而上,也为她随波逐流,我此刻为她而徘徊。”
《蒹葭》原诗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无数次的翻唱大多只是美则美矣,并无新意。我得承认,听多了音乐确实挑剔,对于没有动情的演绎都觉得俗气,而能够动情,无外乎两个原因,感动了自己,或者看到了自己。
窃以为李健属于后者,前半部分娓娓道来如静水流深,以为这首歌不过如此,不料,完美过渡插入电影《叶塞尼亚》的插曲,整首歌的境界换了,《蒹葭》中藏于儿女情爱背后的宏大叙事呈现出来,思国念故,贤人隐士,每个人都有的理想,也是人类永恒之主题。
那句“我愿逆流而上”每次都要反复听,像一句誓言,也像一句呐喊,潮涨潮落,波涛汹涌,是淹没在水边的漩涡,还是坚持寻找心中的佳人?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2.《凤凰于飞》 作词:刘欢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还没看《甄嬛传》,听完,我把歌词在一个本子上抄了五遍。为了这首歌我看了《甄嬛传》。
据说,刘欢老师在看完剧本之后就弹出了这首歌的旋律,看过初剪的全剧之后开始填词,修改了几遍都不满意,在进棚正式录之前才把最后几句写完。这样匆忙的过程,却让古典和剧情汇合,绽放了新的生命力。
诗经里另一首《国风·郑风·女曰鸡鸣》有一句是“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同是飞鸟,这一首却是琴瑟在御岁月静好。都是爱情,有的人能够执手一生,有的人却无奈与最爱分离。
世事错落,有的相遇本来就已经姗姗来迟。就像甄嬛和果郡王的合舞惊鸿,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鬓边胭脂冷,无语空对西厢人,回忆里,唯余琴与笛罢了。
3.《只得一生》 作词:林夕
每当北方寒冷雪落,我总会想起那个一生漂泊的女子,萧红。
2014年,导演许鞍华把她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并命名为《黄金时代》。
1936年,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对她来说平安是不习惯的,她既爱这平安,又怕这平安。
这首歌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宣传曲,萧红短暂的31年生命里,藏着故乡哈尔滨的寒冷和心酸,藏着上海的多情和深沉,也藏着香港的颠簸和动荡。一直被伤害,也一直被爱,矛盾充盈着她的生命,激荡出厚重的交响。
林夕遣词造句的技法高超,把她的一生写进了这首歌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这里写成了“不懂你的为你忧愁,明白你的叹此生值得一游”。
她的一生是一场冒险,活过,爱过,写过,我叹她此生值得一游。
4.《菊花台》 作词:方文山
不管过多少年,都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个搭档叫“周杰伦和方文山”,或许记忆力再好的一点的人,会记得这首《菊花台》。
这是他们奠定乐坛中国风地位的歌曲,“北方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黄巢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黄金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凋落残败,是暗夜未央,是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原意指君王勤于政事,夜不能寐,对比电影显得颇为讽刺。我总觉得这首《菊花台》看似意象复杂,但其实根本无需字字理解,只要感受到那份笼罩着的忧愁就已经够沉重了。
5.《执子之手》 作词:崔恕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创作背景是两情相悦,长情缱绻,但实际上后半句是“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正好相反,这首诗写的是征战之士无法信守誓言时的无奈,和对当时美好期冀的怀念。
莫文蔚这首歌描述的也是失去了一段感情的后悔和遗憾,“如果能够重新来过,我会不会,牵你的手,与你偕老。”莫文蔚唱歌总是带着慵懒的不在乎,以至于我最初听到这首歌还以为是描述了一段分手快乐。
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最初我一直以为是张爱玲说的,大概是因为曾经出现在《倾城之恋》里,混合着张爱玲本人的爱情故事,发酵出了这句话本来就属于她的错觉。
6.《在木星》 作词:朴树
朴树这几年的歌曲,我最爱这首。
看他的很多采访,还是像个小孩,敏感,内敛,话不多,仔细看却已经有了白发。 我不知道这首歌里有什么力量,三年前第一次听完之后,我愣了半晌,说不出来话。
最初知道朴树时,我还在上初中,听《生如夏花》,把歌词改进作文里,拿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分数,后来听他唱《旅途》,大学又听他唱《平凡之路》,再到后来听他唱《清白之年》。这些年,感觉时间特别快,不管上一秒发生了什么,下一秒发生了什么,每一天都在认真过,但好像什么都抓不住。
我以为只有我爱回忆,所以总喜欢掩饰以证明自己的不矫情,但我后来发现,嘻嘻,好像就我没发18岁的照片嘛。
朴树在歌里问,“你为什么哎,言无声,泪如雨?”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里,家人这样呼唤远方服兵役的家人。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是那个在外“服役“的人,生活总是那么辛苦,辛苦带来的倦怠让人迷茫,让人失去敏感,让人混沌的拼命追赶,试图来证实自己有能力,别人行的事我也行。
其实我们的生活,总归是自己的,只是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忘了。
7.《消愁》 作词:毛不易
这首歌最火的那段时间,我把它给忽略了。被毛不易的《无问》打动之后又去听,感受到副歌部分和诗经里那首《柏舟》的某种神似。
《柏舟》写隐忧,写报复不得施展的艰难际遇,写“静言思之,不能奋飞”的困顿;《消愁》写愁,写一杯又一杯的酒,写孤独,写“清醒的人最荒唐”。前者隐忧无果,后者举杯消愁愁更愁,终究只是一晌贪欢。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愁,都有不同的愁。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一个人愁的根源是因为不能认清自己,就像很多人都喜欢看星座运势、喜欢做心理测试、喜欢转发锦鲤。说到底是因为对自己把握不明,希望获得一些慰藉罢了。可我又一想,对自己的理解,到什么时候才算是真的明朗呢?
认清自己的人,最难得。
喜欢诗词和一些歌曲,喜欢那种看似简单,却回味无穷的知觉和感动。作词人姚谦曾说,“一篇文章一部电影,说一部分,但就是有一点不说,就会让人回味无穷。”(语出一段访谈,有删节)我觉得说的很对。
真正的触动都是细微的,可能是一个音阶,一段旋律,甚至是一个发音。诗经最初本来就是唱的,就是一种歌谣,穿越千年光景,在今天依然能有新的生命力,真的好。
现代人的生活很快,好像目力所及,到处都在比速度,可每当我读诗词的时候,总能感受时光在那一刻静止,诗词的世界,有一种慢下来的美好。
这一篇文章,能够给你一个亲近诗词的兴趣,让你和美好近一点。
感谢你的阅读。
我是霖曦,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并且努力进步的人。
你要跟我一起同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