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夫的爷爷,名叫宋焘,是我们县里吃公家饭的廪生。
有一天,宋焘卧病在床,看见一个官吏,手持官家文牒登门拜访,身后还牵着一匹通体雪白、气宇轩昂的白马,对宋焘说道:“先生,请您现在就去参加考试。”
宋焘不解,“主考官都没来,怎么能匆匆忙忙地举办考试呢?”
官吏不愿意多言,只是不断催促他赶紧出发。
宋焘这段时间一直抱病,身体虚弱,浑身酸软无力,但见官吏催得紧,心里不想得罪官家人,只得强撑着病体骑马跟随官差而去。一路上的风景都极为陌生,县里哪个地方他没去过?怎么竟从来不知还有这样一条路?宋焘虽然心中惊疑不定,但还是强作镇定,跟着官吏继续往前。
不久,两人来到一座城市的门下,这座城池修建得气势恢宏、高大巍峨,竟与帝都不相上下,宋焘心里暗暗惊叹,但面上不动声色。
往里走了会儿,宋焘跟着官差进入了一座府邸,但见一高大壮丽的宫室,隔离天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覆压百余里。这气度和排场,竟是丝毫不输于皇宫。
室内,上首坐着十来个气度不凡的大官,看着都面生得很,其中一人长得极像关公,宋焘只认得他。
莫不是在做梦?今天竟见到了关公?又或者只是长得像而已?宋焘暗想。
面前摆着两副桌椅,先前就有一个面皮白净、秀才模样的书生坐在那里,宋焘便过去坐在他旁边。
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很快,试题卷发了下来,宋焘看了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他略略思考了一会,心中很快便有了答案,刷刷刷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
二人文章写好后,被呈到殿上。只见宋焘文中写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意思是——为搏名利故意做善事,即使做了好事也不会给予赏赐。由于无心之失而做了坏事,虽然是坏事但不用惩罚。)
神仙们互相传阅,均交口称赞,于是召唤宋焘上前,“河南恰好缺个城隍,我看你天资聪颖,定能胜任这个职位。”
宋焘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竟不是梦境,那他先前所见之人竟然真的是关公?!
可是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宋焘不想母亲无人照顾,心下又是开心激动又是难过纠结。他连忙跪下,想到家中孤苦无依的老母亲,不觉间已是泪流满面。
“大人!承蒙接受您的任命,我怎敢推辞呢?可是家中尚有七旬老母,我要是走了,谁来奉养母亲呢?求您让我为母亲颐养天年、养老送终,待母亲去世后,届时一定随时听候您的安排。”宋焘跪在诸神面前,一边磕头一边乞求道。
上首一位似乎是帝王的人,听完宋焘的话,面有不忍之色,即刻命属下查找宋母的寿籍。一个胡须及胸的官吏捧着册子翻阅了会儿,道:“还有九年阳寿。”
诸神踌躇不定,面有犹豫。这时,关帝开口了,“不妨让张生(坐宋焘旁边的秀才)暂代官职九年,待九年之期一满便可让宋焘接替。”又转身面向诸神,“此职本应让宋焘立即赴任,但念在这拳拳孝心,遂给假九年。待九年之期届满时,再召其赴任。”说完话,关帝又对秀才张生鼓励了几句。
宋焘和张生对着上首拜了拜,一起走出了宫殿。张生拉着宋焘的手,一直送到了郊外,自称是长山张某。
临走时,张生作诗送别宋焘。不过,可惜的是,宋焘醒后把整首诗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一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宋焘与张生告别,骑马离去,回到原来住的村子里时,忽然从梦中醒来,睁眼发现自己竟然躺在棺材里。
隔着棺材,宋焘听见耳边传来母亲哀戚嘶哑的哭声,听声音少说也已哭了一个时辰,老人身体孱弱,宋焘唯恐母亲这样下去会伤到身体,急急出声道:“娘!您别哭了,我还活着呢!”
老人惊呼一声,赶紧跑出去喊人来起开棺盖,把宋焘从棺中扶起,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喜极而泣。宋焘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过了半日,他才能说出话来。
后来,宋焘才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原来自己竟然已经“死”了三天。
宋焘休养得差不多后,跟村里人打听长山的事情,果然得知那里有个姓张的书生死在了他与张生分别的那天。
九年后,宋母果真去世了,宋焘伤心欲绝,为母亲办完丧事后,进屋子洗了个澡,不久后竟然也离世了。
宋焘的岳父住在城中西门里,某天忽然看见宋焘骑着镂金错彩的高头大马,马头缠着鲜艳的红绸,其后跟着众多的车马和人员,分明是一副新官上任的样子,来到了他的院子里。
宋焘走进岳父家厅堂,向他深深地拜了一下,而后辞行。
岳父一家见此情景,脸上都惊疑不定,不知道宋焘此时已经做了城隍,后来奔走询问乡里,这才知道宋焘早已死亡。
宋焘自己写了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保存下来,这里写的只是一个大概。
本文是根据《聊斋志异》里的第一篇《考城隍》加工而成的故事,不完全是原文翻译,有很多自己加工的成分。若有错漏之处,欢迎各位简友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