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喜欢自己的异性正常么?

世界上有一些人,很难进入正常的恋爱关系,他们不是没人爱,也不是不爱别人,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原本有好感的人,一旦对方对他们表白,他们就再也无法喜欢对方了,甚至厌恶对方、厌恶自己……但如果关系疏远回到最初,他们又觉得可以继续相处……是不是渣?是不是有病?

实际上这些人不是渣,而是其心理发展出现了一些障碍,网络上流行称之为lithromantic性单恋,指的是对某人产生爱情,却不希望获得情感回应的人(这类人的爱情可能会因对方的情感回应而消失)。他们在爱情中比较奇怪的情况是,他们只能在暧昧中体验爱情,他们只想享受幻想带来的浪漫,一旦情感得到真实的回应,他们马上就会落荒而逃,好像“谈恋爱”是洪水猛兽一样,他们自己则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堆里。

他们能暗恋单恋一个人三五年,却没有办法和别人谈恋爱超过一个月,有的三五天都不行,哪怕对方就是他们苦苦暗恋了三五年的人。

他们会愧疚,会不安,会厌恶,但只有从一段关系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重新呼吸,感到自由。

他们对别人的喜欢是真诚的,不再喜欢也是真实的。我就喜欢你不喜欢我,他们是情感上的自我虐待者。因此不得不说,和这样的人谈恋爱太难了,分分钟都有被甩的可能。

lithromantic究竟是无性恋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心理障碍?我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性取向,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即回避的态度。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这样的人称之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在诊断术语中,回避型的患者可见于从一端为强迫到另一端为自恋和分裂样的连续谱中。尽管这些人可能会有稳定的长期关系,但是在对他人有足够的信任以及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方面,他们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他们跟自己也并没有更亲近,他们强迫性的自我依赖,而且防御性的高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要求他们对任何有可能激起他们。寻求他人支持,联接或关心的感受,想法和欲望,都保持距离。

英国的心理学家John Bowlby将依恋模式分为了三类:安全型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其中,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幼儿对母亲的存在、离开、返回都十分的漠然。这是因为,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型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的需求。

在幼儿长大后,这种“得不到的我就干脆不要了”的习惯化的回避和压抑依旧存在于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从“不接受母亲的爱”,变成“不接受他人的爱”。

这些在情绪的荒漠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剥夺性的和自恋性贬低的。他们借用父母的防御方式,学会了通过把自己想的过好而把别人想的过坏,打开自己那些未满足的需求和愤怒的挫败,从而把自己保护起来。

自己是特殊的,这种错觉保护并安慰着他们。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它被证明只是愈演愈烈的空洞的爱的替代物。然而,真正的亲密会让他们冒险,暴露依赖的渴望以及愤怒的感受,这些都是他们的父母无法忍耐的。结果他们对于潜在的亲密关系的反应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却告诉自己这些吃起来肯定味同爵蜡,因此拒绝享用。

我临床中我们会关注到,有时他们宣称自己的完美——更多的是——宣称我们不完美,或者我们糟糕透了,自我厌恶至极。这种自我生成的宣传手段提供了(一种刺痛方式的)保护来防止自己感到羞耻。

不过,依恋关系是可以修复和重建,治疗关系的联接滋养,会重新激活患者未发展与建立亲密关系和感受的有关能力,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工作时,会进入一种觉察性状态,让患者有能力建立起联接——以他们可以到达的深度——联接起他们自己,联接起那些他们可能爱着的人和那些爱着他们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