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读了余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我认为本课有“四重”,即重“教学思路的清晰”、“学生训练的有效”、“课文研读的细腻”、“教学设计的创新”。
一、教学思路清晰,即有序。很多教师的提问都是碎问碎答,凌乱无绪,这样给学生的直接感受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有时会抱怨学生文章的无序,其实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有效的训练和良好的示范。余映潮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思路”的设计。他强调教学的过程一定是“有序”的,因此发明了“板块设计法”。《陈太丘与友期》设计了三个板块:温故知新——读文析语——读文识礼。三个板块呈递进结构,逐层深入,拾级而上。而第二板块又呈并列结构;第三板块呈递进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文析语”板块中有“读出两件事”(训练层次划分),“读出两个人”(分析人物形象),“辨析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聚焦一点,散发开来,既有对文章字词的点拨,又有对文章内容主题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穿梭,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静心读书。“读文识礼”板块中教学生“品”文章内容,文章写法,人物性格;“析”文章写法,文章主题。
我想如果长此以往这样“有序”地训练引领,学生的思维也会清晰,文章的层次也会分明。语文教学的方法不是靠说教习得,而是靠教师一以贯之的训练获得的。
二、课堂效果有效,即有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就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教师经常会抱怨课堂上讲了无数次学生怎么还不会?课堂如果只限于教师讲,而没有学生的习得,课堂就是可悲的,如果课堂不关注学生的收获,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余映潮老师强调“语文课堂关键在于学生的活动。”余老师也非常注重组织学生的活动,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积累。
(一)读。本堂课读的比重很大:大声朗读(初读课题),学生自读(弄通文意),情感品读(读懂人物),全文赏读(读出内容、写法、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引领学生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语文的味道。
(二)背。背诵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在讲中背,在品中背,在赏中背。真真正正地让语文的学习落地生根。
(三)记。余老师的课堂多次有学生勾画,笔记的过程。“好脑筋不如烂笔头”通过“记”加深记忆,不让语文教学流于形式。
三、课文研读细腻,即有料。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部编教材明确指出:怎么教和教什么同样重要。语文课不能上成思品课,语文的章法,构词法,写作手法都应该是我们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本课是文言文教学,既要重“文”也应重“言”。余老不仅教给了孩子“敬词”和“谦词”还帮助学生辨析了同形异义字和同意异形字。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有人文的教育,更有语文知识的讲解: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文章开头),这是一个一波三折到故事(行文思路),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文章结尾),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写作手法)。一节课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体现了语文课的特性。
四、教学设计的创新,即有趣。我们的传统教学一般是先译课文,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主题讲解。方法陈旧,味同嚼蜡。而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深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
以上是我肤浅的认识。余老师曾说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有设计教学方案的本领。当我们惊羡于大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博观约取的设计本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板凳坐的十年冷”的治学精神。语文教学的路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