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记真能写好,串起来就是一本书、一部剧,比如: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甘正传》,又或者是王宝强主演的《士兵突击》。
日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说白了,就是: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每日记录。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人从小学一年级就知道了如何写日记,但日记真的不像1+1=2那么简单。我决定研究--日记,是因为我发现这东西真的一点也不简单!而且,还相当有用!并且,付之实践,能立竿见影!
下面,直接上干货:
1
日记思维。对,现在就开始解构日记的思维方法。先讲两个故事。
一个,林彪是怎样打仗的。他分析地形,对比敌我,每遇到一个问题,就把它记下来。他讲,战前准备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在记录问题,当所有问题都找到答案了,这仗就稳了。
坚持问题导向、步步为营,始终把破解矛盾问题作为未战先胜的必要准备。不恰当的比喻,这叫积毁销骨,解决掉无数小问题,就自然瓦解了大问题。
另一个,气象学家是怎样工作的。中国气象学“一代宗师”竺可桢写了38年的观察日记,在他的主导和推动下,国家还对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进行观测。
把零碎的东西记录下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规律、探寻本质。哲学意义讲,这叫从现象到本质。
无论你接受不接受,情愿不情愿,在意不在意。日记真的会这样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变得有耐心,学会步步为营; 让你变得有眼界,不再为表现迷惑,而是放眼长远去审视。
2
日记情怀。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窗外雨声滴嗒,壁灯泛黄的光晕下,你团坐床头,若有所思地敲下一段文字。
别人眼中的情怀,是家国、是世界。我理解,情怀更像自我检视,闲暇之余,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便是情怀的个体意义。
写日记的孩子,都不孤单。甚至来讲,是无比富足的。因为这种情怀,缔造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精神净土。试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滴水穿石都映射出了一种精神,万言千语怎么也刻画了一片净土,这是经过个人思想洗礼的精神净土。我常想,写日记和朝圣没有区别,一个用五体投地堆砌虔诚,一个用码字宣告精神诉求。
一个是温馨小窝。人非圣贤,自然有七情六欲。我记得,曾经儿时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在日记里骂人。我问:“日记里骂,有球用啊!别人又听不见。”他答:“我骂人,不是想让别人不开心,而是要让人自己不难受。”那一刻,我知道,他的情感有了归宿,有了一个窝。
3
日记养成。以输出倒逼输入,是最严格的自律。我写日记,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开始写日记,你将养成观察、反省、规划的习惯。”
观察。曾看过一段文字,讲人和动物观察时的差别,许多动物能够360度无视野盲区,而人只能盯着眼前的那一块,这反而是进化中的高级阶段,因为这样,人才能保证观察时的专注。我只能讲,写日记前,生活是本流水账;写日记后,生活变得有重点。因为写日记时,我们才学会刻意的、留心的去观察。
反省。一日三省可以无过。写日记与打坐反省、面壁思过时的境况极为相似。心净、脑思、身独成了共同的标签。写日记时,人的防备会自然松下来,开始由盯着外面,慢慢看到自身。便极为自然的开始了反省。
规划。通过日记,可以清清楚楚知道一天干了什么,一年干了什么。但凡稍微有点阅历的人,看到自己的过去,就会情不自禁地设想未来:“原来,我的一天如此单薄,明天我必须干点什么!”一个朋友说,他学会时间管理,就是从记日记开始的,他发现时间浪费太严重,一天下来居然无事可记,所以他报了班,参加了实践课,现在终有所成,并且未来指日可待。
关于日记这个话题,我不单正着去想了,我还反着去思考过。可以看到,上面讲得都是日记的种种好。
如果你开始写日记了,但并没有发现这些。那么,如题:别以为你会写日记!
如果你发现了,并且感觉还不止这些,那么恭喜你。你要么就是大神,要么就在通往大神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