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暴风雪》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以北大荒40万知识青年返程为切入点,采用复线并进的结构,把知青返程的现实和对兵团生活的回忆融合在一起,着重表现了兵团战士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屯垦戍边,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生命的壮举,成功塑造了不断成熟的曹铁强、刘迈克、裴晓芸等知识青年形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人性的光芒是始终不变的。我们无法想象城里的知识青年,从未离开过父母呵护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们如何离开家,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荒凉的、物质条件与自然条件都很恶劣的偏远地区,拿起锄头,建设自己的家园,为国家的建设出力流汗,有的人还付出生命的代价。更无法想象,如果换作自己,自己的孩子,那种切肤的思念可能忍受?要知道,他们有的甚至几年无法回一趟家!
但在当时,这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它的开始如同它的结束,暴风骤雨一样来的突然也走的突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极“左”路线的产物。在这一政策下,40万知青奔赴北大荒。他们大多怀着虔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远离家乡,来到荒无人烟的北大荒,把青春和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
书中,梁晓声用饱含血泪的笔触描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不断发掘着知识青年身上的正义感,责任心,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等元素,着重歌颂了一代垦荒者的吃苦精神和牺牲精神。
《今夜有暴风雪》没有过分渲染现实的残酷,更没有一味诅咒历史的罪恶,而是以清醒、严肃的态度,反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并从本质上给予客观评价。
这本书里边还有几个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歌哨》《边境村纪实》《高高的铁塔》《白桦林作证》《黑帆》,都是描写那个年代的知青和知青生活,《今夜有暴风雪》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现在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只凭阅读与想象就会对那年那月的知识青年肃然起敬。虽然不能感同深受,但我们知道,他们,那些建设边疆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书中的一些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于作家来说信手拈来,于我来说,需要顶礼膜拜,所以摘录一二,以便反复学习品味:
月,凝冻着夜空,似一面冰块磨成的圆镜,刚用雪擦过,连蟾宫的虚影也擦去了。夜空澄净,澄净得的异常,令人感觉到潜伏着某种不详,仿佛大自然真暗暗汇集威慑无比的破坏力量。偶尔,纱绢一样的薄云从夜空疾迅掠过,云影在苍茫的雪原上匆惶地追随着。稀寥的星怯视着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显出畏惧,屏息敛气。没有风,伸出雪面的蒿草的枯叶,树木细弱的秃枝,都是静止的。荒原一片沉寂。驼峰山两峰之间的山沟里,狼嚎声不绝,引起近处村子里阵阵狗吠。狗吠声过后,愈加沉寂。这种凛峻的沉寂,是北大荒暴风雪前虚伪的征兆。
刘迈克本已处在一种如同当众受刑的地步,这时又不得不站起来,他感到自己像一件卖不出去的什么东西,在被团长“压价拍卖”。明明是“压价”也卖不出去的了,又要拿他强加于人。他紧闭双唇,一句话也不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自尊心,被当众煎烤着。他过去以为自己是知识青年中一个非凡人物的那种骄矜的自信,在这一刻彻底被从心理上切除了!
左排的人,他们保持着一种持久的,近似庄严的肃静。连咳嗽声,都是控制着的,没人交谈。熟悉的也罢,陌生的也罢,他们用目光彼此表达着淡微的敬意和……庆幸。此时此刻,他们昨夜自发的救火行动,受到这种特殊形式的重视,他们怎能不感到莫大的欣慰?一有人走入礼堂,他们便纷纷将目光投射到那个人身上,如果他或他身上,和他们有相似之处,他们便点头致意,打手势叫他或她排到队列中来。如果他或她的脸不是黑的,衣服是完好无损的,他们的目光,便是他或她怯于正视,难以承受的。那种目光是极其复杂的,内含着质询、谴责、惋叹,甚至包含着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