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谈及的点,会涉及到三本书:
- 《娱乐至死》
- 《1984》
- 《美丽新世界》
但是这些书本人还未看完,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本着拿来主义的立场,但不做过多引申,也不是读后感,更多是想谈一谈最近的思考。
首先,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提到的核心思想是: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本书去年就受到朋友推荐,这些上进的朋友们,自带一种正能量的气场,每每谈起,都会涉及到对未来社会,个人发展的思考。
《1984》这本书和《美丽新世界》同属反乌托邦系列经典书籍,二者预测的未来方向不同,1984里预言:
未来是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而《美丽新世界》看起来要更加美好:
距今600年的未来世界,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
按照我们当下的生活水准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后者刻画的“美丽新世界”似乎更符合我们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和平永续,科技持续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当我们的欲望能够得到完全满足之时,未来会如天堂一般吗?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是不完美的,谁也不能完全100%照顾到你的情绪,毕竟你的情绪,对于他人而言,通常都是负担,除非对方对你有很高的容忍度,容忍度一般与感情深厚程度相关。之前看过纪录片提及,日本有很多宅男,40多岁, 视自己的任天堂游戏为女朋友,她不会违背你的意愿,不用你去耗费精力抚慰她的情绪。
这是个急速变化的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个人每天要见到许许多多张异性的脸,这换个词就是流量巨大的时代。过往,出现问题的两人,会相互妥协,“维修”关系,而如果有“换”的选项,就看到了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现状吧。
聊完情感,再将注意力转向到娱乐。
有过深度沉迷游戏体验的朋友们都会知道,现实和虚拟的界限会有一刹那的模糊。大脑本身也并不能完全识别何为真实,何为虚假。
一切的认知,不过都是外界刺激的综合。身体的感受,也不过是信号收集到大脑进行最终反馈。
如果娱乐本身能够带来快乐,轻松就能带来快乐,谁还乐意耗大量心力去学习呢?
最近在反思的点是,视频看得太多了,文字读的太少。之前就有听说,我们对文字类的东西接收是慢于更加生动的视频音像的。但是文字本身,沉淀下来更有厚度和思考力度。
一部好电影,纪录片,甚至有价值的综艺,有其内在的价值,也能给予观众以启发,但我们仍然需要文字。需要文字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和思维场。
有意降低自己投入在这些视频上的时间后,才感觉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日更文章。我以为自己会有一段时间,像戒断反应一样,可是并没有。文字能够给予的喜悦足够充实。
而做的不够的地方,还是存在,比如并没对文字进行精选,也囫囵吞枣看了很多八卦,无意义的新闻。和视频相比的好处是,可以更快抽身;如果是视频,可能就要更长时间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