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交写作班的作业,昨天听完徐沪生老师的写作课问题答疑接到的任务,刚好也把自己对于写作这件事的理解梳理一下。
1.无论如何,开始写。
很多人问到,写不出来怎么办,不知写什么怎么办,不知自己适合写哪种类型怎么办。其实只要开始写,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因为更多的人是空有想法,但就是卡在行动这一步上。
如同我们在步入树林之前,并不会知道自己将迈上哪一条道路,而只是停留在“我想如何”的阶段,事情永远不会开始。
也许有些提问的隐含意思是“如何一开始就写的好一些?”“如果写的不好我都不好意思开始了”,这真的可以说是一大误解。如同我们无法不经练习就去参加篮球比赛,就把前面所有的“写”都当成练习,现在就开始吧。
2.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没有输入就来谈输出,势必会落入言之无物的境地。而这个输入,往往需要一个初始的“驱动力”,比如对某类故事的热爱,对某个作者的追捧等等。
阅读其实并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我说的严重,是指舆论上把阅读这件事光环化了,感觉读书是如此高大上,读的快读的多是那么地让人羡慕。其实回归本质来看,阅读只是人类跨时空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不想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限,被迫跟每日所见的凡人们打交道,阅读其实是最好的途径之一。那么多人类文明史上的名师大家就静静地陈列在书架上等你去“翻牌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心生愉悦的呢?
有人是从网络小说,言情小说开始读起的,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没有什么,起码比完全不阅读还是进步了一些。“只要开始阅读,即使在下水道里,终有一天也会被黑格尔照亮。”轻小说天然地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适合快餐消费的年轻人群,人口基数也不容小觑,在这庞大的数量之中,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人不满足于现状,转而挑战更能深刻思考的作品,也会是一大进步。作为写作者也是一样,可能某个阶段自己只能胜任简单的内容,那就写给这类人看;有朝一日自己更加成熟了,作品也会随之成长,读者群也会跟着调整为适合的波段。
3.先写一点放出去,看看反馈。
我发现自己一直有一个情结,似乎只有完成度极高的作品才愿意发表出去,而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放在今天,很可能错了。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要给人看的,一直闷在心里就什么都不是了。哪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先让别人看看,管他好的坏的反馈和评论,都会成为继续改进的助力。如果看了别人的文章,感觉“这样的程度我也能写出来!”然而事实上你就是没有写,那真是太可惜了。也许对方也是突破了心中害怕被评价、害怕被批评的障碍才发表出来的,这样一步已经赢得了先机。
总之这次写作课作业是很好的机会,我终于开始提笔了,期待接下来的进展。
4.写作是逻辑思维的胜利。
一句话,只要它被语言描绘了出来,其实就已经经历人类理性的浸染了,真正的感性的本体,也许是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物质,一旦它被描述,我们就调用了大脑中语言逻辑的分区,用我们的母语,以符合语法和逻辑的方式,在对某些词汇的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来表达它。所以,写作的重要核心与基础之一,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这个“清楚”的根源,就是逻辑的清晰,这样的梳理先于语言,在脑海中就已经完成了,写作出来的东西,已经是这股势能的末端。
对这一点有所体会是来自于某位老师的PPT课,他说,很多人以为PPT做不好是美术没学好,其实是语文没学好。逻辑是所有表达的基础,头脑首先具备了抽象思维和概括的能力,在末端凝练出来的文字才具备穿透现象的本质属性,不能单就语言本身来要求语言。
今天先写到这儿啦~下次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