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人格这个词汇就有一份好奇。在工作中,虽然经常操作一些人格量表,诸如:16PF多项人格测试、EPQ人格测试等量表,能够了解并知道人格包括许多方面,但是却依然对人格的概念有些迷茫。
为了对人格这个概念一探究竟,大约十年前我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书籍,比如:美国心理学家Jerry m.burgerd的《人格心理学》,反复寻找人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看到的却是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派系对于人格的理解,没有我想要的结果。后来又读了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等书,有了一些了解,但依然不很清晰。
无意间,在一次沙盘讲座课上,听到有这样一本书《24重人格》,上网一查,是美国资深记者卡梅伦·韦斯特所写。赶紧让咨询中心买来组织阅读,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人格”
何为“人格”?
“人格“这个词据说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指的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脸谱”。
在心理学界,关于人格的定义很多,分类也很繁杂。人格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荣格说:人格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的面具,是文化要求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这个概念我非常认同。
正常时,每个人只有一个人格,就像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如果拥有的人格超过一个,那就是病态的。同一个人,具有两个或是更多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就叫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学术名称叫作“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24重人格》的作者卡梅伦就是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他原本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商界成功人士,是宽厚有趣的丈夫,是慈爱幽默的父亲,却不料眨眼间功夫就成了一个退缩自卑的8岁男孩,又倏忽间转换成叛逆的青年,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化作温情的12岁少女—— 总之各种脸谱腾挪跌宕呼风唤雨眼花缭乱。在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房子,里面住了24个人,轮番发号施令,撕裂着他的内心。
作为正常人,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人有限的身体里,拥塞了24种截然不同的人格,会是怎样翻江倒海?
韦斯特的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劫难?那脸上不断变换的表情和毫无连贯的词语在告诉我们24种人格的形成吗?在这种人格大拼盘中,韦斯特向我们展示了童年发生的虐童侵袭的后果。
随着书中的脉络,走进韦斯特,看到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童年性侵画面……
韦斯特4岁的时候,被外婆残忍的性骚扰,而后又被亲生母亲强迫乱伦……因为太惨烈,年幼的韦斯特只有选择彻底遗忘,才能维持自身脆弱的尊严感。他遗忘的方法就是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分身,由他们承担起这份奇耻大辱和哀痛。分身们像滋生的蘑菇一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韦斯特在表面的平静中苟且度日。可惜这种方法对于儿时的他可奏效一时,却不能带来永久的平复。终于有一天,分身们蜂拥而出,各自为政,撕扯着韦斯特,分裂着韦斯特,彻底捣毁了韦斯特的生活,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这就是韦斯特的童年经历。
是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仓库,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让我们懂得趋利避害,故而童年美好的记忆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支柱。但是那些不愉快甚至被虐待的记忆呢?我们不喜欢开启,恨不得将它压入仓库最底层,闭目塞听永不开启。一些最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被我们深深地掩埋在心灵库房的地下,化作了冰冷僵硬的泥土,控制着我们的身心。
然而,也许不经意的瞬间或者梦中却将记忆的大门开启,痛苦的吞噬着我们被伤害的内心。
怎样让内心恢复保持澄澈呢?诀窍只有一个,就是敢于正视心底的痛苦记忆,无论多么邪恶,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有力量面对了,你已经安全。你可以战胜它们,粉碎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其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莫可名状的虚弱感。只有心灵强健,过往的伤害终将过去。
书中一句话令人触目惊心:“唔,他们以为死人不会泄露秘密。他们搞错了。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是啊,身体是有记忆的!
愿我们的父母能够爱孩子,而不是重蹈覆辙代际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