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别】
栅栏关住的水,锁孔里望见的春雷
一条漫长的海岸线
捆住的人民
无法摆动的钟摆,没有边界的花边
我的暮年和它们一样。我的现在
象虚妄的火焰与光晕
小雨里有无尽的涟漪和灰烬
叶萱点评:
偶然的机会,在商略主编的《南方》上读到弥赛亚的这首诗,觉得是最近读到的比较好的一首,因此愿意谈谈感受,与朋友们分享一下此诗的离愁别绪。
《此为别》,一首惆怅之作,深有古诗的“调调”,这个“调调”就是所谓的意境。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弥赛亚此诗可谓境界自成,而且继承了中国古代诗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格调与雅致,又不乏现代诗的张力与矛盾,不知怎的,竟让我想起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来,也许都是这个题目《此为别》闹的。
全诗的头一句就奠定了一首好诗的基础,“栅栏关住的水,锁孔里望见的春雷”,水被栅栏关住那是怎样的景象?它必定会从缝隙里不断涌出,象我们身体里的欲望,象我们离别时的感伤。而锁孔又是怎样束缚住春雷的呢?从锁孔里望春雷,难道不会被春雷的炸裂弄得头疼吗?或许锁孔让人想到偷窥一词,偷窥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吗?它们总是如春雷滚滚而来。
写完第一句,作者的节奏一下变得松驰了,“一条漫长的海岸线/捆住的人民/无法摆动的钟摆,没有边界的花边”。几个经过修饰的名词摆放在那里,有些虚无,有些似是而非。“漫长的海岸线”显然是为了呼应“栅栏关住的水”,而并置的“人民”、“钟摆”、“花边”经过修饰,给人一种无奈感。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绪始终在字里行间弥漫。
最后一节,“我的暮年和它们一样”。我猜想弥赛亚的年龄并不到暮年,而暮年只是自我的一种想象。“和它们一样”,谁呢?显然是那些不自由的事物。衰老了,也许身体和思想不完全属于自己了,这样的谓叹也数正常。但我的现在呢?依然是“象虚妄的火焰与光晕/小雨里有无尽的涟漪和灰烬”。这样看来“我”的哀叹未免有些过于凄凉和不能自已。
需要指出的是,弥赛亚在这首诗里对词语并置的使用恰到好处(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是并置)。而且那种“调调”是十分独特的。你发现他的诗里用了几个无效的或大家用烂了的词,但组合在一起,那种虚妄的火焰就亮了起来。正是词语的错位带给大家情感的错位,如其在《切肤之爱》中写到:
这么多年来,远山交叠着近水
你有宽广的过去,我有微弱的火光
你轻轻拍打我的肩膀
仿佛正午的蝴蝶穿过稠密的人烟
这样微弱的情感你我都曾体会,只不过在这个秋天,我对这样的词句更有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