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们却是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先天遗传基因注定了每个人生理结构的不同,离开母腹后生存的环境又慢慢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认知行为模式,勇敢担当也好,消极退缩也罢,然后我们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就这样你看到了今天这个活生生的我。
而你看到的这个人背后,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战斗”。
早上6点起床时,本我说:昨晚12点才睡,困啊,再睡一会。自我说 :今天是星期一,工作相对多,人员相对齐。超我说:按时上班是一个员工的基本守则,迟到会引来领导同事不满,不利于个人形象建立。最后,我又眯了10分钟,然后起床了。
中午11点接近下班时,本我说:早饭没吃,好饿啊,现在去吃饭吧。自我说:现在是上班时间。超我说:领导还没走,坚决不能走,不能给别人造成偷懒钻空的印象。最后,我喝了口水,坐在那里开始构思今天的作业框架。
下午4:00院部会议:本我说:从3点开始开会,坐了1个小时了,腰疼,能躺一会就好了。自我说:现在在开会,你周围坐着几十个人呢。超我说:会议场合要严肃认真,坐有坐相,要么领导会觉得你不尊重他。最后,我在记录本上开始写今天构思的作业。
下午5:00下班回到家,本我说:紧张忙碌了一天,又累又饿,休息一下。自我说:家里还有很多家务要做。超我说:要做个好老婆,好妈妈。最后,我休息了一会去做晚饭了。
晚上10:00睡觉前,本我说:累死了,睡吧。自我说:今天的心理观点还没读,日记还没完成。超我说:坚持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不要掉队。最后,我坚持完成了作业,先不谈质量如何。
时间最公平,它给我们每个人每天24小时。每个人的每分每秒都不会相同,每个人的自我呈现一定是本我与超我战斗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心理动力系统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其实本我包含在无意识内,而自我和超我融入意识和前意识的范围内。
本我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它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本我胜利,那么享受快乐的姿态就出来了,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比如婴儿是完全的本我需求,饿了哭,困了睡,不舒服时会哭。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超我代表人的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事。超我胜出,那么显示出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自强等超级符合社会对理想公民的期待表现。比如一位医生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一台手术能坚持十几小时,在他的心中什么能大得过生命,手术结束后才来得及感受原来他的双脚都已经站得麻木了,原来天已经亮了,满身疲惫的他顾不得形象随地而坐。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调和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在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的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让三者达到统一,这样我们的身心才可以处于一个平和健康的状态。
凡事过犹不及,本我过于强大,自我过于弱小,自我不能有效控制本我的张力表现,会出现失控,人会表现得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规则,甚至触犯法律的红线。超我过于强大,自我过于弱小,自我不能有效权衡超我的束缚,时刻冲突在道德的高压线下,则表现得唯唯诺诺,唯恐招来别人的不满,会变得异常敏感,经常遭受内心的道德评判,心中时常伴随着冲突,时间久了会发展为神经症。
有个形象地比喻: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马夫坐着马车去赶集,本我是作为动力的马,超我指导马车要去的目的地,而马车夫就是驾驭马车朝着目的地赶去的自我。
在前行的路上,当一切顺利时,马所代表的本我就会处于愉快的状态。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寻求快乐的道路上,本我的追求可能受到现实的阻挡和道德规则的制约,二者可能僵持不下,这时就需要自我的力量来驾驭控制,直到一方屈服,要么顺利到达目的地,要么偏离,也可能停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