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用凑更了,不过新写的未必就好。好文章要么是灵感突现,要么是精雕细琢,这篇大概率是白开水,不过既然是个人记忆,要的就是重温。
报到之后有一阵子,市里通往学校的路段在修路,所以停水好多天。时值酷暑,洗衣、洗澡都要大量用水,学生们只好拿着桶去校外村民的池塘里提水。顺便还给本班的女同学、本省的女老乡送水,来回一趟加上爬楼,真不是轻松活儿。我就干过多次,纯义务的那种,因为我没有杂念。
然后就经常见到学生们与村民吵成一片,彼此都用方言,故而皆不知所云,围观者也是一头雾水。村民们是本色出演,学生们用方言,大概是不想文明用语。
其实不怪村民,有的学生在池塘里游泳,有的则是直接用洗衣粉洗衣服,人家那可是鱼塘啊,洗衣服肯定是不对的。
不过也就是那段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所致,学校周围村里的阿姨们对大学生还是很热情的。我们经常在学校周围的山上或田间散步,兴之所致,走到哪儿算哪儿,迷路也无所谓,返程时瞄着学校的方向回就行,周末的时光基本是这么打发的。
学校地处郊区,村民们一眼就能看出走在路上的是学生。经常有阿姨隔着老远就喊我们:“大学生,来屋里恰(qia)茶喽!”我们欣然应允,于是,进屋,泡一杯绿茶,坐在竹椅上,与阿姨们闲谈一番。
阿姨们最感兴趣的,无非是你是哪个省的,离这里多远,你们老家种什么,吃什么,尤其是吃不吃辣椒。在她们眼里,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都跑到这所村子里的大学来读书,很有意思。
后来,我们有了最熟悉的阿姨。她是四川人,经人介绍嫁到了湖南这边,是一次散步时班上的四川同学无意中结识的,很快就熟悉起来了。
我们经常去她家做饭吃,自己买菜买肉,后来则在她家打牌、打麻将。插秧、割水稻、摘油茶等农活儿,我们也给她承包了。她家养的一群鸭子,都是过节和农忙时吃掉的,我们功不可没。
毕业前在她家聚过一次餐,班上近三十人,她家的小椅子根本不够坐,去好几个邻居家才借够。没过几天,她就找人做了三十把椅子,说以后就不用麻烦别人了。真有魄力。
我们除了帮着干农活儿,也免费辅导她的两个儿子功课,那时他们还只上小学,有时也带到宿舍去玩。后来两个儿子都读了博士,只是在婚姻方面都不够积极,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阿姨对我们班同学真的很热情,能叫出我们班多数同学的名字,当然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确实很优秀。后来,我读研,同学也有回来继续考研的,她家于是开始接待研究生群体了。
我读研时经济上仍然很困难,偶尔会找阿姨借钱。回来考研的同学也是住在她家里。对于我们这般家贫的学生来说,阿姨家就近乎自己家一样,所以只要不是特别忙,我们都会在周末去坐一坐。
因为与我们的接触,阿姨的生活大概也多了些快乐滋味,让她在与邻居们聊天时可以小得意一把。其实与很多同学聊起时,大家也都常常感念阿姨的好。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也可算得上是道独特的风景了。也许,这是那个时代惯常的景象吧,只是被我感知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