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隔着两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一起共过事,这样的两个人的关系一定非比寻常。因为每次抬头都能看到对方,因为有话可以随时就抛给对方,所以在同事关系中,这种关系有那么一点特殊,东北话给这种关系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叫对面桌儿。
仔细想想,工作20多年,坐在对面的那个人也换了很多,但是有的人印象清晰,有的人的脸已经模糊,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第一个对面桌儿。
那是1991年,毕业分配到一个军工厂的宣传部。我的对面桌儿是一个年轻的男士,叫康凯,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帅哥。那个时候年轻,刚开始坐对面的时候,心里会有隐隐的担心,一抬头就能看见一个男人会不会有点尴尬?我要和他说点啥?是不是每次有目光接触都要有所表示?当时颇为此伤脑筋。好在这种尴尬只是我的臆想,几天之后,就适应了。
那个时候,我是毕业分配去的,还带着点天之骄子的光环。康凯则是从基层一点一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从2000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调到宣传部的,所以现在想来当年的他一定勤奋而努力。时间久远,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只记得他那个时候很爱读书,很爱研究,也很爱和别人辩论。
后来他被借调到北京去写军史,再后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勇敢的离开了国企,听说去俄罗斯呆了很长时间,做对俄贸易。那个时候,效率低下、负担沉重的国企岌岌可危,每次有他的消息传来,都引起同事羡慕的议论,仿佛把他的故事在不同的人嘴里多咂么几次,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看看,我们单位也有出去干的这么好的人!兴许我也能这样!
后来,我也离开了国企,辗转几个地方,慢慢稳定下来。
两年前在电视上,突然看到了熟悉的面孔,居然是康凯!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他的个人词条后面有一大堆后缀,还出了一本书《职业效能心理学》,果然干的不错。于是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又找到了对方,康凯很慷慨地请我吃了顿饭,吃完饭,我连拿钱的想法都没有,嘴上更是没有谦让,因为是对面桌儿请吃饭,吃的心安理得。谁让你是我的对面桌儿呢!
离开国企快20年了,同在沈阳,但是能够偶遇的老同事屈指可数,不超过三个,心里想着要去寻找的老同事好像也只有对面桌儿一个。是什么让两个人想要久别重逢呢?又是什么能让两人久别重逢呢?
对面桌儿总结了一下,他说我们是内缘很深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内缘很深呢?
我想内缘很深的人,应该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人吧!比如价值观、比如喜好、比如事业有交集等等。
我和对面桌儿从同一个国企出来,有一个共同的根,后来又都走上讲台,虽然中间走了不一样的道路,但也算是殊途同归。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在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时代里起伏,都通过不懈的努力,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而这背后是我们都有的精神追求:不服输、肯付出、愿意探索、勇于追求。
所以,有的人能久别重逢,一定内缘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