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读书跟发财不能划上等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为了净化灵魂,找回自己。
我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内容是《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
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书橱里藏着哪些书。如果一个人书橱空空,八九不离十脑袋也空空。
这个演讲者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书架,放着全是英国和北美作者写的书籍,恍然醒悟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片面。
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罗列出196个国家的清单,然后尝试阅读,来自于这196个国家作者写的书籍,但是语言文字成了一大难关。
后来,她开了一个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帮助她翻译,或者帮她找到翻译成英语版本的书籍,一年的时间,她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
之后感慨到:一年的阅读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区,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让我对自己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在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
不读书的人输掉了,你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输掉认知里的精彩世界!
马未都曾经说过: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
我们经常会看有些人,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
为什么?因为内心空虚,一直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精神得不到滋养,表面活得风光,实际深陷苦海。
记得《欢乐颂》里,曲筱绡受赵医生的影响,慢慢爱上阅读,躺在赵医生的怀里,说这样的一句话:我以前以为快乐是很多人一起闹腾,没想到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平平静静原来这么快乐。
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内心平和,从来不炫耀什么,外人觉得他们孤独,其实他们精神很强大。
而不读书的人,你输掉的是一颗平静之心。
提起阅读让人内心平静强大,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白岩松,一个是罗永浩。
这两人都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闭门啃了几年的书,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厚度。
几年前我看过白岩松的一本书《痛并快乐着》,这本随笔娓娓道来的讲述了他从刚上大学,到踏入社会,10年起起伏伏岁月的经历和对人生的体悟。
其中非常关键一个阶段,大学期间和毕业后面临工作调配的一波三折,这段非常艰难的岁月,他埋头博览全书,靠着精神食粮撑了过来。
白岩松曾在一次主题为“阅读才有诗和远方”的演讲中提到:
如果没有18岁,诗歌让我知道了自己,该说什么样的话语,如果没有18岁,三毛用她与爱情一系列的书籍,告诉了我们远方在哪里,我觉得抵抗不住饥饿。
他曾经说过:读书久了,你就会信一些东西,会有了一颗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在阅读之中,你会找到你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罗永浩高中肄业,闲在家埋头苦读几年杂书,进入新东方当老师之前,就靠着那些人物励志书籍,撑过了那段拼命背单词,拼命攻下英语的孤独岁月。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至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
而不读书的人,在精神上缺少一种能量和力量,随着阅历的增加,有一天你会幡然醒悟,缺少这种力量,让你后半生后劲不足。
据说,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阅读的习惯。
爱读书的人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他的大脑,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不读书的人,即便你走遍了这个世界,未必能看懂这个世界。
他们会用自己狭隘的思想,低认知误解这个世界,他们会轻易盲从,输掉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输掉的是高认知。
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推动这个世界进步的是科学和文学,科学让我们物质文明,文学让我们精神文明。
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增加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式。
当我心情烦乱的时候,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读书,当事情理不出头绪的时候,书总能给你答案。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可以改变人生。
书籍赋予今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承载着古人千百年来的人生智慧。然而,读书,说到底还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事儿。
有卷读书基于青少年阅读现状,在全国首创“双课双导”模式,一周一次大课堂进行书籍导读(约40分钟),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提高知识积累、降低阅读难度,明确阅读方法;每天一次小课堂进行文本精华导入(约10分钟),对当日阅读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挖掘、升华,让孩子真正把书吃透读懂,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提升文学创造力。另外,还有阅读规划师一对一督导阅读成果落地,保证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质量的跨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