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爷爷是村里第一个尝试引入新技术,用于农村生产的人,他从报纸上学习新技术,在我们村最早用电孵小鸡,开始大批量养殖蛋鸡。
之前,村里各家孵小鸡,都是用老母鸡来孵的,一直母鸡一次也就能孵二十来个蛋,完全没法支撑大批量养殖的需要。
爷爷用木柱、铁丝网、报纸、棉套等材料作成一个一米多见方的大箱子,箱子外面用报纸和棉套包起来保温,用木条和铁丝做成的框子把箱子里面分成几层,这种框子,用铁丝和木板组合,形成一道道的竖排着的格子,铁丝拉的很紧,格子的宽度比鸡蛋小一点,保证鸡蛋可以放在上面,箱子的最底层铺上厚厚的锯末,箱子的顶层(或者中间,记不清了),挂一个大功率的灯泡,这种灯泡更大的作用是发热而不是照明。
家里人首先挑选可以用来孵小鸡的鸡蛋,拿着鸡蛋,对着灯照,光线穿过鸡蛋,如果蛋里有颜色偏黑或偏深色的,就能用来孵小鸡。挑出来的鸡蛋挨个摆在大箱子中间的格子上,等鸡蛋摆好了,打开大灯,由灯泡加热,提升大箱子里的温度,使箱子内部达到适宜孵小鸡的环境。但是我忘了,温度如何保持以及停电时候需要怎么应对了。
时间到了,小鸡从蛋壳里出来,掉落到大箱子底层厚厚的锯末里。爷爷及时把新孵出来的小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很快的,这些小鸡就可以在院子里自由的玩了。整个工序,说来简单,实际孵化那两三个星期,爷爷几乎是废寝忘食的照看。这种方法,一次可以孵好多小鸡。
从前,鸡都是散养的,但是数量多了,没法散养,爷爷在我家院子里建了专门的房子,用作鸡窝。他在鸡窝里面建了适宜鸡群生活的器具,开启了我们那一带对蛋鸡的养殖业,只可惜,鸡窝里气味较重,我没凑近看过,不记得里面是什么装置。印象里,经常有附近村子的人来向爷爷请教。
爷爷养的品种,跟原来村里的不一样,原来村里人养的鸡大都是有各种颜色羽毛的,爷爷养的鸡却是纯白色,它产的蛋大而纯白,这种鸡,村里人称为洋鸡。为了让鸡产的蛋能在需要时继续孵小鸡,所以每一批鸡群里,都需要有几只公鸡。这种公鸡的攻击性很强。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很怕它,有时它追着我满院跑。也许是批量养殖需要,又或者是爷爷发明的,每天下午,家里会关上院子大门,把鸡群放到院子里,鸡们在院子里自由活动,搜着虫子或者散落的粮食粒吃。
于是,我在享受超出村里同龄人营养条件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烦恼。每天放学回家,如果大门是关着的,我得先偷偷看鸡群是不是正在院子里放风。
我连回自己家都得偷偷摸摸,数十年后回顾,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