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变成了“病人”

俄罗斯文学向来不乏震撼人心的佳作,有的是鸿篇巨制,有的是精悍的短篇。它们直面惊人窒息的现实困境,也思索人类不可捉摸的未来。

照理说,人们应该坚信人类社会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但是受时代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很多时候即便是认真思考和行动着的人也难免对前途失去信心。

读契诃夫的《第六病室》,你会深深感受到现实的滑稽和无奈。有思想而疾病缠身的伊万·德米特里奇被关在精神病室吐槽现实的糟糕,健康而浑浑噩噩的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讨厌治病救人缺沉迷于读书消遣,还用他夸夸其谈的无用哲学去为人“指点迷津”。

结局也是出人意料的突兀,医生因为与病人经常深入交流思想而被其他医生视为病人,也被关进了第六病室,过惯了悠闲日子的他根本适应不了病室的苦闷环境,很快中风死去。

这个发生在县城医院的故事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医生不好好治病,病室里关的不是病人;医院不远处就是监狱,全书只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借助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之眼提到了它,里面被关的人是不是也像病室一样不辨真假呢?

安德烈·叶菲梅奇与伊万·德米特里奇聊天时曾这样安慰过他:“只要有监狱和精神病医院,那就总得有人关在里面才成。不是您,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另外一个人。”对不合理的现实这样安之若素的人,你还能期待他们什么呢?

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融入了他对底层苦难的揭露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体现了作家在社会进步方面应有的良心和勇气。他不一定能想到什么济世良方,但是他用有担当的文字一样在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