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今天有时间吗?请你亲自去给几个教学点培训一下互加计划,一会儿我安排车来送你。”9月25日上午10:03教育局信息技术科杨志洪科长打来电话。
接到电话时,我正忙着指导四五年级学生心理测试。虽然我手里的事情也急需完成,但是看了一下心理测试的截止时间还充足,就先把手里的事情暂时搁置一下。当接到杨志红科长的电话时,听到是要给几个兄弟学校培训互加计划,心里暗自想:我终于可以做一回公益了,这些年一直都是享受着公益组织的福利,我也要尽绵薄之力回馈一下社会。同时也体会到息烽县教育局领导对互联网+教育的重视,我作为息烽县互联网教育的先行实践者,局领导也是基于对我的信任,我怎能不力尽所能呢?我也深知杨科长电话的背后是乡村学校教师的老年化,面对现代科技的一些操作无法完成,推迟一天传递信息,意味着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就要晚一天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毫不犹豫说:“好的。”
大约在40分钟后,一辆贴公务用车的标志车辆出现在学校门口。开车师傅和教育局一位网络信息技术员,在学校门口搭载着我,便开启息烽县互加计划手把手的培训之旅。第一次乘坐公务用车,享受专车接送的方式去给兄弟学校培训互加计划,内心深处除了激动就是责任。大约经过半小时的颠簸路程,到达第一所学校——石硐镇水头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二年级一个班,共计5个学生,一个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包班教学。虽然这所学校硬件设施应有尽有,由于教师的年龄大,接受新事物较为迟缓,几万元一台的多媒体的功能只发挥了几十元一块黑板的作用。庆幸的是,这所学校有一个附属学前班,有一位年轻代课老师,我便以这位年轻老师为切入点,大约花了40分钟的时间把这位老师教会,让这年轻老师慢慢带动这位老教师利用互联网教学。
今天的任务是要完成四所学校的互加计划培训,由于这几所学校分布在息烽县三个不同乡镇,离我的学校最远的一所学校保守估计约60公里。幸好开车师傅是一位在教育局工作多年的老驾驶员,熟悉全县的每一所学校,整个行程没有绕道,都是直奔目的地。驾驶技术超好的师傅载着我花了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从石硐镇水头教学点赶往西山镇群立教学点和关口教学点,群立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共计43名学生,三名年龄偏大的女老师,到达这所学校的时候,一年级的老师正带着学生跟着大屏幕的视频学做体操,这和水头教学点相比,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最起码还处于教育信息化1.0时代。在群立小学安装好cctalk,正好赶上低年段的网络直播课——创意写作课,让老师们体会到了网络的神奇和便捷。关口教学点和群立教学点相距30分钟的车程,到达关口小学已经放学,该校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共计26个学生,3名老师。崭新的桌椅、木地板教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人震撼。从这些办学的硬件设施设备上,由此可见,息烽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
当培训完第三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23分,离最后一所学校还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前往关口教学点的沿途和驾驶员师傅交流中得知,杜师傅第二天早上7:00要去贵阳市教科所接专家来息烽,意味着第二天清早五六钟就要起床。虽然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但是大家都不顾车轴劳顿,赶往最后一所学校——安清小学,一路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丝毫没有阻挡大家想把这份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山那边去的信念,车子依然穿行在陡峭狭窄的山路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山那边还有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着我们。沿着陡峭狭窄、弯弯曲曲的山路,辗转大约70分钟,终于在5:40到达安清小学。安清小学坐落在四周都居住着人家的山顶上,该校在职教师4人,在校学生43人,一至三年级3个教学班。一下车,被干净、漂亮、整洁校园环境惊艳了,小而美的校园环境蕴含着浓郁的育人氛围。四位老师一直在学校等着我们的到来,虽然老师们等了很久,但是丝毫没有感受到有任何抱怨,从老师们的眼睛里透露出的是期待已久切盼眼神。
为了把培训惠及到每一个人,每到一所学校,把所有老师集中到一起,手把手的教会如何下载cctalk,如何输入群号、加群、备注,如何参与课后打卡,教会老师们如何做好助教,并希望老师们通过用简书(或美篇)分享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离开最后一所学校—安清小学已经傍晚七点多钟。就这样通过一天的幸福“折腾”,总算胜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因为互联网+教育,我才有机会从大山深处走进大山深处传递互加计划火种,真正了解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通过我在互加计划平台上,对全国各地乡村教育现状的了解,息烽县基础教育的设施设备已经很超前了,但是教学质量相对较为滞后,这也是我们搞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我踏入工作岗位至今已是23个春秋,虽然一直在大山深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很少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外面走进我所在的学校——木杉小学的“路”一直是畅通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丰富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看到山外面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每走到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念头触碰着灵魂,如何打造乡村学校教育命运共同体?也是乡村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互加计划之花虽然已经在木杉小学绽放,但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相信每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都是如此。每到一处,都与各校的校长、老师们探讨如何把村级学校链接起来,实现各学校之间优势互补,抱团取暖,一起成长的想法,这个美好愿望各校教师们都非常期待!
这一次有温度的互加计划培训,这是继息烽县互加计划启动会后的一次深入学校的手把手培训,虽然这种培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最笨的一种方式,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息烽县教育局领导,对互加计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基础的力度投入。
因为有了这样的付出,通过互加计划优质课程资源的助力,补齐乡村师资不足的短板,让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开足开齐课时,一根网线弥补乡村教育数字鸿沟,用及短时间实现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的应用融合到2.0时代的创新融合的跨越。我相信,息烽教育将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