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精力管理》的第十章——关于“积极仪式习惯的力量”,以下是部分精彩书摘。
1、关于自我意识
◆ 人类行为只有5%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我们是习惯的造物,因而我们的行为有95%都是自动反应或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
◆ 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有三点重要性。首先它确保精力有效使用在当下的任务上,其次能够减少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最后,它还能将价值观和目标感有效转化为行动,通过日常行为展现我们最为看重的事物。
2、关于习惯
◆ 习惯好比船锚,它确保我们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也会依循价值观支配精力。
◆ 面对的困难越大,人们越容易退回旧日的生存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 习惯并不会妨碍自主性,而是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氛围让我们自由地发挥、勇敢地冒险。
◆ 新兵会被强制要求在各个方面养成习惯——走路和说话的方式,作息时间,进食时间和内容,照料身体的方式,压力下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行为,即使面对死亡也全然不惧。
3、关于主观意愿和仪式习惯
◆ 主观意愿和自律性的局限在于,每一项对我们自制力的需求——不论是决定午餐内容还是控制挫败感,制订健身计划还是坚持一项困难的任务——都会消耗我们容易枯竭的精力储备。
◆ 仪式习惯的持久力来源于精力节约的本质。“我们不该培养先思后行的习惯,”哲学家怀特海于1911年写道。“反过来才是正确的。当人们不靠思索便能做出的行为越来越多,文明才得以进化。”
4、关于意识和自律
◆ 意愿和自律推着我们行动,而悉心养成的仪式习惯会吸引我们做出行动,一旦做不到还会产生不适感,例如刷牙,沐浴,早晨吻别爱人,观看孩子的足球比赛,或者周末给父母打电话。如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持久的新行为,肯定不能花太多精力来维持它。
◆ 更高效的方法是尽快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抵消主动意愿和自律的局限——因为习惯是自发产生的,不需要消耗意志的精力。
◆ 休息的方法越有计划和条理性,越能提供更多的精力。
◆ 面对难度越大的挑战,仪式习惯越要细致入微。
5、关于仪式习惯
◆ 清晰的仪式习惯能够划出界限,让你有机会更新和充实自己,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 广义而言,仪式为我们人生中的重大时刻赋予了不同的特别意义。
◆ 如果失去了仪式习惯的条理和清晰性,我们将永远暴露在生活的压力之下,陷于得过且过的模式,被有限的个人意愿和自律性束缚手脚;
◆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方面要坚持仪式习惯,面对生活将我们抛出轨道的威胁;另一方面要定期更新仪式习惯内容,确保它的活力。
6、关于行为具体化
◆ 将时间和行为精准化和具体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 如果确定了时间、地点和具体行为,我们就不必在完成上想得太多。
◆ 习惯的精准和具体化确保我们能够顶着压力完成任务。
◆ “在不利情况下,人们思考得越少,得到的结果越好,”沃什说,“当你处于压力之下,思维会给你添乱。你越是保持专注,越能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
7、记得保持微笑
◆ 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沟通生命意义的方式,而是要养成重拾生命意义的习惯。
◆ 毕竟,谁能够一边微笑一边生气呢。
◆ 沮丧时保持微笑可以带给他看待的问题新角度——紧张感减少了,他的态度温和了,还有心情开开玩笑。
最近一周可能都会连续加班到很晚(今天是加到23点),所以只够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当天书摘,望见谅。
无论如何,记得保持微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