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沉迷于游戏的孩子
7万名日本中小学生接受了这份调查问卷。
调查数据显示,当一名中小学生每天玩了3小时手机后,即使睡饱觉,拼命学习,最终学习成绩也会不达标,在平均线以下。
这也许是幸存者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会玩三小时手机意味着存在监管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心理疾病等前提条件,就算没手机也不会学习。
试想一下,孩子会因为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业,同样也会因为沉迷其他东西影响学业。
因为学业下降进而继续沉迷游戏,形成恶循环。
但这真的只是由游戏导致的吗?
导致孩子玩手机的元凶找到了
更多事实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沉迷游戏只是一个结果而并非一个原因。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沉迷游戏的孩子大多都缺少家庭的关爱,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又被老师忽视甚至歧视。
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鼓励和肯定,所以需要从虚拟世界里获得,来弥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青春期的孩子,抽象思维非常发达,但是接触到的社会内容却很匮乏,也缺乏实际经验。于是就会去寻找替代品,来弥补社会认识的不足,比如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科幻电影,而家长在孩子想象力方面几乎帮不上忙。
不仅如此,中国教育发展研究院对中小学生沉迷手机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家长玩不玩网游、居住环境、教师关爱、厌学情绪、学业期待、与父母沟通频次、父母婚姻状况、父母管理网络态度、安全感对中小学生沉溺网络游戏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02
用手机时间越长家长越管不住
孩子玩手机或电脑的时间过长,家长一开始往往会柔和地劝说,告诉孩子别玩了。
但孩子要么故意沉默、要么口头答应但实际行动并不改变,要么就偷偷躲开家长玩手机。
这种情况会导致家长劝诫力度渐渐变大,最后不得不采用明令禁止的方式。
尽管到了这种地步孩子才放下手机,但内心深处对家长的反抗就会从“柔性抵制”升级为“刚性抵制”。比如,出现生气的情绪,内心会想着:我就要玩、管我这么多、天天念烦死了等的对抗性想法。
那作为父母,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03
重新塑造孩子的行为和价值感
疏堵结合让孩子发现精彩世界
精力转移法:孩子闲下来的时候,带孩子出去看看电影、参加或观看文娱比赛、课后辅导、一起运动等,想方设法充分利用孩子的“闲散时间”。
循序渐进法:引导他们每天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从每天1小时,缩减到半小时,慢慢缩减到10分钟。
以身示范法:尽量不要在学生面前长时间玩手机,多与孩子谈话交流。
约定控制法: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该用手机,并用手机做什么事情,比如适当让孩子听听音乐,释放压力等,下载资源丰富的学习软件,引导孩子把手机当学习工具使用。
那对于有了约定却不遵守的孩子,就需要我们采取强制措施,具体该怎么做呢?关注芯明灯家校社媒医青少年共育平台,告诉你手机管理小妙招,教你如何采取强制措施,有效让孩子放下手机,明白规则的意义。
复制游戏奖励机制,不停地给孩子按确认键
游戏之所以对孩子有这么大的魔力,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奖励机制。在游戏里无论玩得多差,多久才能过关,都不会受到责备。即使玩失败了,游戏还会给其他的小奖励,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自信和成就感。
那如何有效地给孩子“按确认键”呢?首先要分时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说过,塑造孩子的行为和价值感,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