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氏作为姓氏,究竟源出何处,一直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但区氏一直有“望出平阳”的说法,那平阳在哪儿?
位于广州老城的区家祠(林石家塾),是两广区氏的总祠。据《区氏阖族祠征信录》(林石家塾藏版)载,“衡阳志云,区氏为零桂大族。零桂于长沙以南也。今之文物‘长沙东牌楼汉简’、‘走马楼吴简’,足可证其地之区氏为着姓也。而我族望所著者,桂阳则平阳也。”
即,据《衡阳志》记载,现时生活在两广之区氏,出自湖南桂阳,也称平阳。
一家之说,也许不足为据。是否有相关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可以互证其出处及由来?
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公元222-280年)的简牍,数量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号。内容包罗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第五次大发现”。
前文中提到的衡阳、长沙和桂阳(平阳)等地,恰在三国孙权的吴国区域之内。那么这批深藏于地下枯井中,距今近1800年前的竹简和木牍中,是否可以发现区氏的踪迹?
不少中外学者加入吴简研究,经过复原和整理,成果陆续出版。至2016年,出版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等共七大卷二十分册,以及专著和论集23部,论文600余篇。
中国近代史学研究方法之一是“二重证据法”,即将实物史料与传世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历史真相。在吴简研究中,则取出土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同时将其中出现的新词语和事物,再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再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吴简中,区氏在三国吴国为当地的“大姓”
现在这十几万枚简牍都收藏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据该馆编的《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上)、(下)》((长沙简牍博物馆编,岳麓书社,2016.8),该书收集的论文中,就有关于姓氏的相关研究:
第一篇文章:《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走马楼吴简研究论文精选(下)》p.1-17):
文中提到,“吴简出现的姓氏有一百多个,包含大多数今时常见姓氏。”
综合三份资料,在每份资料中均出现人数较多的为“大姓”,代表了当地人口的主体。可列出如下(按降序排列):
潘(番)、谢、黄、烝、邓、李、张、陈、唐、吴、周、区、郑、刘、朱、文、廖、伍 (五)、胡、何、蔡、雷、庐(卢)、殷、石、谷、吕、鲁、逢、王、郭、杨、高、赵、梅、毛、娄、许
此文可见,区氏在三国时期为当地“大姓”,人数居于前列。
第二篇文章:《长沙走马楼《嘉禾吏民田家莂》所见的姓》(满田刚,日本创阶大学文学部,(上)p.106),从该文之附表中可见,区氏无疑曾居住在该地区的多个地点:
附表1:
区姓曾居住过的地点:有下伍丘、小赤丘、平乐丘、石下丘、温丘等多地,亦有地名为“区丘”(丘,除表示居住地外,也可能表示田地所在的位置)。
而当地在一百多个姓氏中,以嘉禾四、五两个年度人数多寡计,区氏位居前列:
附表2(各姓出现的次数):
四年度:共有114姓,区氏位列12。(表略)
附表3:
五年度:共有124姓,区氏位列10。(表略)
上述学者对“吴简”的研究,可见区氏在三国吴国时期为当地人口较多的“大姓”。以下这项研究,似亦可印证这一观点:
研究者说明,这些人口较多的姓氏的相当一部分,也曾在长沙另一个地点“东牌楼”出土的“东汉简牍”中出现过。”
这种特殊姓氏构成似乎很早就已存在。湖南地区所出楚国官印中记有一些姓名,如“区夫相尔”“黄铸”“登(邓)绘”“张女”“黄域”“张磘”等等,均为吴简大姓。《隶释》卷四录有东汉熹平二年桂阳太守周憬碑阴,列有桂阳郡数十位吏员题名,提供了东汉时期长沙临近地区可资比较的资料。下面是其区氏在各姓氏中的排位:
(表略,共20姓氏,区氏列位6)
走马楼吴简主要姓氏统计表(表略,括号内为人次):
嘉禾四年《田家莂》:区(17),位列48姓之12
嘉禾五年《田家莂》:区(31),位列67姓之10
《竹简(壹)》:区(53),位列80姓之11
《竹简(贰)》:区(36),位列73姓之14
二、“真吏”中的区氏
真吏为正式的吏,在官府中正式服役。
在《论吴简中所见的真吏与给吏》(韩树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p.294)一文中,发现以下记载:
宜阳里户人公乘区规年廿二真吏(壹·8962)
吉阳里户人公乘区张年廿八算一级州吏(壹·10367)
(公乘,三国时爵位)
另文:97、郡吏区邯年卅八 邯妻大女平年廿二算一(贰·2417)。
在《走马楼吴简隐核新占民簿整理与研究——兼论孙吴户籍的基本体例》(凌文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p.501):
简48记录的“乡吏蔡忠、区光、郭宋、文腾”等皆为乡劝农掾(官职)
简51:广成乡劝农掾区光言:被书条列州吏父兄子弟状处、人名、年纪为簿。……(P. 514)
三、吴简所录,是否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相符?
按“二重证据法”,出土文物是否与传世文献相符?
现存汉晋以前文献中所记载的湖南地区人物不算太多。初步搜检,籍贯长沙的可以找出区星、区景……(略余16名),武陵的(略)……以及桂阳的(略)……。能在文献和石刻题名中出现,大都是当地有身份的人。很明显,文献和石刻所记人物姓氏,不少就是“吴简”中人口较多的大姓,如区、邓、黄、潘、廖等。这种相似性不仅发生在长沙郡,相邻的桂阳、零陵诸郡亦然。
其中区星是长沙或桂阳、零陵的贼匪首领,《三国志·吴书》卷四六《孙坚传》)云: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
《三国演义》第二回中,也有如下文字:
“于是长沙贼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
这里说的区(ōu)星(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荆州南部长沙地区民变首领。 汉灵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10月,区星在长沙自称将军,率领部众一万余人起兵,被新任长沙太守孙坚击溃。
三、吴简中的户籍登记,是否也发现区氏?
在《关于嘉禾吏民田家莂中所见同姓同名的考察》(森本淳,日本中央学院大学,刘峰译,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p. 81)一文中,学者发现区氏中有不少同名的人:
《田家莂所见同姓同名一览》表格中有多名区氏在册。
四、区氏在佃田和缴纳方面的记录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研究》(胡平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p.53-62):
缴钱、缴布合同书记录:
帛水丘大男区□,布三匹三丈六尺,嘉禾元年七月十六日,关烝□户库吏潘有。
佃田数记录:
湛上丘男子区怀,佃田八十六亩。其十一亩二年常限。其七十五亩余力火种田。
石下丘男子区拾,火种田二町,凡六十亩,皆二年常限。67、下伍丘州卒区张,田五十一亩。其廿八亩,皆二年常限。……
五、在“吴简”已发表的研究中,暂未见欧氏和欧阳氏的记录
但查近年的《湖南家谱知见录》(湖南图书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1),
目录中则仅见欧氏、欧阳氏家谱,未见区氏家谱。
如:
欧氏
[湖南]欧氏合修族谱□□卷
(清)欧阳学熙等纂修,1939年木活字本。
始祖大晚,尚南第三子,宋徽宗时游学云溪(今湖南江华)。其后裔七九郎、大郎、上肱、杰,散居宁乡、新田、道县、临武等地。
[湖南浏阳]欧氏重修族谱□□卷首一卷
(清)欧新芬等修,(清)欧显和等纂,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木活字本
始迁祖颐中,南宋开禧前后徙居浏阳永和市。
欧阳氏
[湖南]欧阳族谱序跋汇编
民国抄本。
[湖南]湘东欧阳续谱不分卷
清嘉庆间余庆堂木活字本。
始祖万,唐人。始迁祖景琳、玉宅,明代人。
[湖南长沙]长善欧阳氏族谱□□卷
清光绪间本仁堂木活字本。
始祖万,唐代人。始迁祖添贵,元季迁居善化(今长沙)。
六、区氏在湖南的消失
有研究者提到关于“衡阳区氏”的消失(邹华享, 湖南图书馆研究馆员,《湖湘广记|趣话湖南姓氏》):
“有一些曾在湖南历史上出现过的知名姓氏,如长沙桓姓、武陵婴姓、武冈镏姓、衡阳区 姓、常宁袭姓等,已从湖南目前姓氏中消失。消失的原因或为族人消亡,或迁出省外,或改作他姓。”
那么是否湖南的区氏大举南下两广,或是改作他姓(如欧或欧阳),在过去的1800多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仍有待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2023.3.29 ounz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