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的神迹
——胡弦老师现代诗《渡轮》赏析
文/齐凤艳
渡 轮
作者:胡弦
有人能看见江上的十字,
渡轮横江拖曳出的水痕
和过往货轮的水痕交叉的十字。
水痕很快就散掉了,
看见十字的人,
还曾看见过水底的大火,以及
在泡沫上滑动的深渊……
有时江上起了雾,
那是被十字反锁住的大雾。
一声汽笛,客轮冲破雾气,像是从
消失已久的年代中开了出来。
还有人能看见更久远的十字,
那时,江上浪大、船少,
宗教,还不曾诞生。
渡 轮
有人能看见江上的十字,
渡轮横江拖曳出的水痕
和过往货轮的水痕交叉的十字。
水痕很快就散掉了,
看见十字的人,
还曾看见过水底的大火,以及
在泡沫上滑动的深渊……
有时江上起了雾,
那是被十字反锁住的大雾。
一声汽笛,客轮冲破雾气,像是从
消失已久的年代中开了出来。
还有人能看见更久远的十字,
那时,江上浪大、船少,
宗教,还不曾诞生。
读胡弦老师近作现代诗《渡轮》,我认识到,处于相同场景中的不同的人,关注的常常是不一样的事物。而诗人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禀赋,他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所吸引,那一刻灵光一现,某种感知降临,诗人捕捉到其中的深层含义,或者“捕捉”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我感到,那深意和诗意其实源自诗人的一颗心。在《渡轮》这首诗里,胡弦老师在强调“能看见”是一种能力,能看见常人看不到之事物的人,有一双慧眼。而《渡轮》这首诗是诗人的目光在水面上偶得的一个神迹。
诗人总是敏感的。江面上船只从此岸驶向彼岸,渡轮投射到诗人的眼帘、思想与经验深处,江边眺望的他将目光聚焦到江面上船只往来在水上形成的交叉痕迹。于是,一切都在瞬间无声无息地发生了,灵感与神迹同时显现,一首诗在诗人与外物的互动中,从白亮亮的一线江际闪出身影,如音符大珠小珠般飞出琴弦。
全诗四节,“十字”在每一节都出现一次。江面起伏荡漾,那个“十字”泛着光辉,涟漪粼粼,微微晃动,在水的柔软中时隐时现。它是多么美丽而引人遐想和入境啊。诗人此时陷入一种痴迷,于是更多的幻象出现了。“水底的大火”、“泡沫上滑动的深渊”,都走入诗人的语言。诗人建立词与物之间富有想象力的连接,让我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感受力:水与火的不容与共存,泡沫的轻盈飘升的微光与深渊的极速下沉的至暗。诗人给予我艺术的丰富的感官体验,而这些来自诗人怎样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情绪呢?
诗人处于一种围困中。神迹给予了诗人一种力量,他想突围。不是十字反锁了大雾,而是雾包围了神迹。我想这里雾的象征含义是不言自明的。此时,诗人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他既处在神的感召中,又是这种感召的观者。他挣扎着,冲突着。当他看见自己摆脱尘世的雾霾(“一声汽笛,客轮冲破雾气,像是从/消失已久的年代中开了出来”)时,他是振奋的,困囿既除,他为自己欢呼。
整首诗,诗人层层递进,由水面和水面之上到水面之下,由所见到所感,由当下到久远,并最终通过比较指向当下。诗的结尾,诗人表明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的大关怀。“渡轮”这个题目的双重含义也呈现出来了。胡弦老师的诗是充满智性的,他的智性不是骨感的智性,而是丰腴的。他的智性之所以立体且具体,不空洞抽象,是因为诗中场景与意象恰切且有现场感。读这首诗,我顺着诗人语言的能指在自己面前构建了江面、渡轮、货船、雾、汽笛和那个“十字”。不只是“在泡沫上滑动的深渊”的新奇和生动,整首诗中,诗人成功地调动了读者的感知和想象力。这样的智性和只剩下空灵飘逸的智性是不同的,后者常常是贫乏的一种表现,也不能够调动读者参与诗意的构建。
“还有人能看见更久远的十字”。那久远的“十”字,不在视野内,它在思想中。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讲述,而是一种特殊的讲述。诗人是对存在进行深度语言沉思的人。所以,胡弦老师在诗中强调能看见什么很重要,然后,对之进行诗性的言说。二者皆擅长,且出类拔萃者不会很多,胡弦老师是其中之一。看见什么,写下什么,反映出的是思考的深刻。著名诗评家陈超曾经写到:“我们有着这样的内心需要:能生活得更深入、更清醒、更独立自由些,能在广阔的世界中、永恒的时间长河里,把握个体生命过程中瞬间展开的经验……”对于诗人来说,诗是一种需要,就像宗教。诗意如神启,人类有多古老,它们就有多久远,它们在江天一线之外迎接来自此岸的翘首眺望。
诗作者简介:胡弦,1966年生,现居南京,出版诗集《阵雨》《寻墨记》《沙漏》;散文集《菜书》(台湾版)《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曾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柔刚诗歌奖、《诗刊》《十月》《作品》等杂志年度诗歌奖、中国诗歌排行榜2014-2015年度诗歌奖、2015名人堂年度诗人、腾讯书院文学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人奖等。
赏析者简介:齐凤艳,笔名静铃音,辽宁康平人,现居大连。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发表在《海燕》、《椰城》、《精短小说》、《辽河》、《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西部散文选刊》、《黑龙江日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等各级报刊。诗观:诗是一扇门,打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