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小余,经历过零基础跨考、工作考研、考研二战,最终顺利上岸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当代文学莫言方向,在这里想要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本科是北方某文科强势985,所以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考本校选择艺研院,我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是跨考,又是工作考研,复习时间一天大概在4-5小时,但又不想选择211学历降档,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对来说师资力量很好,我也很喜欢艺术,因此选择其作为我未来发展的一个平台。
但艺研院录取也是很公平的,我其他一起录取的同学也都来自不同层次,目前来说好像就我一个已知985。所以不用担心像高校那样卷得激烈。
我一战选择的是南方某985的创意写作方向,复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因此也很契合艺研院考的方向。
一战我一共复习了四个月,九月前我一直在国外,回国已经九月中旬,开始系统复习文学史,但我效率很高,一战中文考了390+,本次二战复习文学史是从8月开始的,复习政治从10月开始,高强度的工作让我每天只能用休息时间复习,但其实只要充分利用时间,研究清楚题目,还是能够发现时间够用,最终本次以初试410+收官。
以下是我几门功课的复习过程:
政治:
政治我建议时间不够的同学或者跨考的同学从9月开始,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目标就是60分。因为政治的大题真的真的很看运气,两次考研我都跟的肖爷爷,一次压得准一次压得不准,都是和本年度的时事有关,有些年份很准确,但有些年份很难压,这也会导致主观题复习难度起起落落。
如果是第一次考研,对于课本整体不熟悉,可以从徐涛的视频看起,看强化班的就足够了,划出重点内容,务必做到都要理解。我没做1000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刷一刷感受一下,但做题还是要每年的最后狂刷肖4肖8,我只背了肖4,一战二战分数差不多70左右。
英语:
我英语其实一般,高中底子不错,但在进入大学后,上英语课基本上在摸鱼,大二时候六级考了470+,算是不上不下的成绩。为了不让英语拖后腿,我制定了这样的计划:
1、背单词!单词永远是最基础的,我从7月入职开始背单词,花了一整个暑假把单词全背完了,用的是app背单词,可以很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在这一阶段我没有去碰题目,就是专心打基础。
2、做题,做真题。我在在考前两个月刷了三遍英语一真题。一战的时候,我考的是日语,日语80+,主要也是靠真题。
这里值得说一万遍:真题真的很重要!!
我主要是把真题当课本,用把真题的每一句话结构弄懂,会翻译,会给人解释,最后我对每个句子都非常熟悉,在考场上基本没有看不懂不会的句子。
第一遍做的时候,主要是完成题目,不限制时间,做完之后按照题目详细解答复盘;第二遍做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搞懂每个句子的组成成分;第三遍,是为了查漏补缺。在考前,我会把年份早一点的真题作为模拟考卷进行模拟考(包括作文哦)。
总结就是一句话:做题不在多,在精。
文学史:
文学史是复习的重头,主要如下:
1.第一轮复习:看教科书。
我推荐第一轮先当故事书一样看懂教科书,特别是外国文学,篇目众多,作为跨考考生都不太熟悉,那么记住故事内容和时代变迁就很重要。一门教科书如果认真地看,大约半个星期就可以看完,时间上还是很宽裕的。我当时是数门课同时开始看书,不是完全看完一门再看另一门,这有几个好处:一是不至于太无趣,二是可以尽早接触每一门,在脑海中尽可能早地留下印象,三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懂一点,不至于看题的时候完全没有头绪。
我推荐的书目有:《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
这一阶段,我也会配合一些市面上的资料,直接去买书本的配套资料就好,基本上都差不多。我喜欢纸质资料的感觉,因此都是买了纸质书本,对于后期背诵也方便。而且能够迅速找到什么是重点。
2.第二轮:梳理结构图
这一步只需要做一次,而且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直接购买市面上带有思维图的书籍。总体来说,我推荐在外国文学史做这个工作,弄清楚各种主义的更迭。剩下的科目选择性去做。我大约花了一个月完成这项工作,一旦脑中的脉络搭建起来了,就不需要重复去做了。所以我二战省略了这一步。
做完了结构图,不是就结束了,最终应该能在脑子里清晰搭建一个脉络,能够口述某个时期的特征和文学发展,也要清晰每一种文体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点特别重要)
不同的科目偏向不一样,内容多少也不一样,如果时间紧迫,考什么方向就做什么方向的吧。
3.第三轮:整理知识点、补充文献
我自己在第三轮以真题为基础作为复习参考,进行了一整个知识点的梳理,选择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文献的阅读(文献可以从知网找)。不要仅仅看教科书,那种印象太浅了,如果要加深,还是应该从各种途径和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作为重要考点就需要额外补充大量的内容。
因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试偏向于考当代文学,而课本的当代文学内容不足以满足我的考试需求,在考前,我也自己搜罗了许多需要的资料,主要是从百度百科(获取故事梗概和基本信息)、知网(获取新颖的论点)、原著(了解行文风格)搜集总结属于自己的当代文学史资料。许多作家也许在文学史上并没有太大篇幅,却是艺研院喜欢考的,如张承志,那么还是应当尽量全地去了解、总结他的作品。
另外,论述题的答案可以去参考各种题库的答题方式,这也是补充自己知识漏洞的很好方式。有一些题目是进行比较,例如“比较王安忆和张爱玲”,也许同学们看书的时候 从来没想到这样的角度,也有脉络题,例如“谈谈话本的发展”,也许曾经把这个线索忽视了。看题库的时候,不必背下来,文学史考题是没有参考答案的,你需要知道的是一共有哪些点,什么样的思路可以去回答,但专有名词还是要记住的哦。例如,杜甫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这两个词最好不要用其他自创的词语去代替,因为是大家公认的风格代名词。
4.零散时间:听线上课
我用二倍速听线上名师的课程,选择的是各大高校的老师,如北师、南大、扬大、山大的老师,选择讲解深入浅出的老师就好,title不重要。
听课能让你早晨起床的那段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那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让你从惺忪进入到学习状态,而且会让人觉得很充实,没有浪费时间,高效学习真的会让自己满足哦。
此外,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对于文字不感冒,但听到的东西就会记得很牢,而且在听课的时候,脑子也是在思考的,我会一遍遍去默念重复听到的重要句子,在一战的时候,我们曾经考察了《围城》这一本作品,我当时并没有来得及看这本书,全是考的听到的内容来复盘整本书的知识点,最终文学基础也取得了130+。全靠听书,才能拿下那20分。
而且,名师讲解也有自己的门道,会阐述他们自己的观点,如果愿意记笔记的话,可以把这些观点和论文结合起来。我有时候是开车听书,所以把这一步省略掉了。
总体来说,四个月速成文学史是可能的,但不推荐文科基础差的同学,如果你还要花时间在英语和政治上,那么早点开始暑假就看完第一轮、开始第二轮,是绝对ok的~
因为我自己踩过很多考研的坑,也深知跨考、工作考研、二战的辛苦,如果有同学想要尝试其中任何一点,可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合适,可以看看以下几点。
1、工作考研究竟有多辛苦呢呢?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都需要有足够的自制力,特别是工作考研,平时我的工作要求7点到岗,有时候晚上十点才能回家,靠工作间隙在办公室学习,别人工作结束了可以休息玩手机,我的休息方式是赶紧看看文学史教材,或者做做英语题放松一下,我对于这个是甘之如饴的,因为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试,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觉得很充实,但也有人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我有一天觉得很委屈,哭了很久,因为觉得现在自己像一个连轴转的陀螺,好在第二天睡醒就觉得好多了,不管是不是工作考研,充足的睡眠都是很重要的,人在睡饱的状态下才能够自控,如果你平时就有熬夜习惯,也许工作考研之后需要改掉这个毛病哦。
2、长战线的二战学习,到底适不适合你
毅力是很重要的,长战线的学习所以二战的同学来说是双倍折磨,劳逸结合固然要紧,但我考前三个月一直在学习,考前高强度,外加内心的压力,害怕考不上研的恐惧感,的确是很辛苦。脱产还是工作,二战还是上班,都是好的选择,要看什么是适合你的。二战最重要的是心态,已经不必那么分秒必争,要做的是查漏补缺,(如果换专业课了还是应该认真学习),二战有些同学会依然坚持原本的学校,而有些同学像我一样,换学校了。至于该不该换,要考虑清楚。
首先,专业课的匹配程度,如果两个学校专业课差不多,那么换过去也不会增加太大负担。这才是二战的意义:学得更扎实、比别人更久。如果完全换专业课,其实就没有优势了,相当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其次,你究竟是为什么第一遍没考上。如果是专业课没认真学,那么第二年认真学就会有所收获,但如果第一年特别认真了,却因为打分太主观,或者是真的学不会,那么可以考虑换学校。还有一种和我一样,复试竞争太激烈了,我曾经报考的985,复试比例达到了1:6,每七个人就要淘汰6个,我作为跨考考生,在复试丝毫不具备优势,10分钟的面试没有办法看出一个人的素质,但老师只能了解你10分钟,如果面试觉得没有把握,最好不要选择这样的绞肉机学校,第一年领略过了的话,那就果断换吧。
2、跨考是否适合你呢?
我跨考,是因为觉得不想在本专业读研,想尝试新的学科。但这不意味着我本专业很差,我本科绩点接近3.8,所有科目均在80分以上。我很喜欢它带给我的一些知识,所以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并不抵触,而是把两个学科结合起来。
如果你本专业学得很累,在初试前要应付各种考试,那么要合理安排时间哦。
最后,我想说,考研不是唯一的路,哪怕我第一年没考上,我依然是很快乐地过了一年,不要为了终点而忽视沿途的风景。在国外,gap是非常正常的,不是必须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考研不是人生的全部,希望大家都可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