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憧憬,临窗,一抹阳光,一杯茶,一本书,书在膝上展开,时光仿佛停驻,世界虽纷扰,内心却静谧。
如此惬意的时光于当初的我而言几乎是一种奢侈,就如所憧憬的大学生活一般,眼看着它最后一点点的被枯燥的课程、老师的敷衍所掩埋都无能为力,刚入学时的雄心壮志、想要一份光辉的未来,之后看来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大一过得浑浑噩噩,大二也在稀里糊涂中逝去,大三仍在煎熬,每天醒来都告诉自己要努力奋斗,可是每一天过去的时候都好像一事无成,突然看不清未来的方向,迷茫的前行,我的生活被卡得不上不下,那是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没有足够的金钱挥霍,于是迷茫的时候我只能阅读。有时候,触动我们心灵的也许只是一个相似的巧合,有时则或许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的生活,无意间选择的阅读,未想却给了我个不一样是世界。看主人翁的人生沉浮,替自己找幸福的理由;看别人的涅槃重生,为自己注入活着的勇气;看作者的人生感悟,改变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合上书后,你会继续疑惑、思考、感悟……于是清醒。我不知道爱上文字的人是不是快乐的,但至少现在的我是享受的,我爱上了书中天空中的飞鸟、爱上了黑暗中的孤独,爱上了无边无尽头的思念和今天的别离,明天的相聚。我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棱角分明的现实会将我的梦想打破,但我知道自己一点也不惧怕未来,此刻的我会是最容光焕发的。每品完一段文字,就多了一份感悟。感时伤月,悲天悯人,独白狂想,针砭时事,文字的动力其实来自内心的不安与期盼,白纸黑字,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找存在感,把内心的彷徨、期待、热情化作实质,给自己找点安慰,找点寄托。
感动源自什么?它时常是我们自身与这些文字的共鸣,他写他的,我看我的,原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可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让我看到他的文字,看到他字里行间的生命力,将他想象成自己,那个场景,那个桥段,那个人在某个场合说过相似的话,于是,你明白了一些过去不懂的道理,感悟了一些过去不曾经历的情感,经历了一种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经历的人生。
每次读完一本喜欢的书,我都想告诉自己,这未来值得去努力。一个人这一世,一份高姿态,一份执着,一份疯狂,或是平淡,都是活了最真的自己。成长的青涩,是磨灭不去的硬伤,今日的言论,或许在明天只是一番笑谈,与其担心未来会怎样,不如努力的过好当下,不要轻易把梦想寄托在某个人身上,也不要太在乎身旁的耳语。就如书中所说,生命的贵贱是由自己决定。没有条条框框限制的未来才更值得去投注。由着自己的内心,尝试去做不同的事情,走不同的路,去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面孔,遇到害怕的事情不畏缩,尝试着正面迎接,来考证自己的能力与负荷,终会发现那些人与那些事会带给自己快乐与成就感。直到走到不去依赖的年纪,总该知晓,是什么让我们成长。至少,如今的我不再彷徨与埋怨。
生下来,活下去,总以为人生很简单。想要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却不能随手拈来。一直对自己要求苛刻,不记得怎样随心生活。想起过往,忍不住心酸。“内心的想法会成为语言,说出的语言会成为行为,反复的行为会形成习惯,习惯最后就会演绎出人生。”你看,这般简单,又这般不易。陈平原说过:“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坚信但凡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奇迹。阅读到最后,是自省的对话,与自己。此前我从不去想为何单纯的阅读能让我充实、愉悦,现在了解,无需庞大的天文地理,也无需复杂的爱恨情仇,即便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对事情的思考,都足以使我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需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安静的翻阅,并与自己的内心安静的对视。需要一点一滴的与自己较劲,将内心沉重繁复的东西挖出来,放下去。暂时停驻并不会拖延什么,相反,会更加清楚自己到底追寻什么。至少,走去窗前,看看此时的天空是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