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鞋子,包包,首饰,女人都爱。
不记得是哪里看到,说是女人最终会爱上陶瓷。
我爱,是因为茶。有茶就有器,有器便离不开陶瓷。紫砂价格参差且辨别深奥,贵者太贵,而贱者太贱,手工化工鱼龙混珠,搞不好每天握一毒壶呀呼嘿呦。玻璃又少有变换,原本日本锤目纹有点身价,但瞬间淘儿宝贝儿使它顷刻间变成了老百姓用的起的好杯,我大价钱买的杯子没等拆封,几块钱的东东便铺天盖地,让我欲哭无泪。
去年夏天,有幸去了景德镇,那是陶瓷的世界,瓷器的天堂。
眼花缭乱之后,笃信了那历经1300度高温淬火之后的陶瓷。迷上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千变万化。
China 中国,瓷。
它有那么多的历史,那么多的故事,它纠缠于工匠和官窑之间的曲折,来了又丢了,丢了又来了。每一件瓷器从那一团泥土开始,历经一双双手的温度,一个个笔的点化,上釉历火,谁也不知道它会以怎样的姿态来到世上,就是在这已知与未知之间,陶瓷,让人不能触碰,一触碰就分不开。
从此以后,家里多了一个又一个的邮件,多了盘盘碗碗杯杯壶壶,或艳丽或纯净,它们让我的餐桌茶台多了说不清的味道。
然而,还有一个比我的触碰更惊悚的女人。她就是晓泓。她的公司是陶瓷的世界。博古架,展示柜,地上,桌子上,墙上,到处都是她淘来的各式陶器。
其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她自己的窑烧制出来的产品。用的是吉林市的白粘土,窑就建在吉林市。
知道吉林市有个镇子叫缸窑,那里有几百年的烧窑史,吉林市也曾经有个陶瓷厂,原料就是这可与景德镇土相媲美的吉林白土。晓泓说,这土的藏量带绵延几十公里,厚度六七十米,这是我们城市的宝贝。可是现在都被整车整车的以最基础的陶瓷原料土拉出去,然后配上料,再以几十倍的价格卖出去。
她心疼,也着急。于是就一口气建了四个窑,买技术,招人员,她就是想用吉林的土烧出吉林的瓷。然后呢?我问她,她让我看她的那些成品。土是吉林的,窑是吉林的,画家也是吉林的……每一件作品都透视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那是艺术家的眼睛里的历史,也是文化人心底里的未来,就这样通过陶瓷,永久的驻扎在那里了。
我钦佩晓泓的胆量,这是一个行业的引领,更是文化的挖掘和历史的传承。无论前路漫漫何其遥远,晓泓已经奔跑在路上了。
我也笑她没事找事,富二代搂着一堆钱干啥不好,非要趟雷,但是看到她手里,她身边,她心里,那个陶瓷铸就的梦想,清晰而坚定,缤纷又广阔,我知道,天降大任,斯人挚爱。
梦想如果联通了责任,诠释了担当,这梦想就像生了翅膀。
北方瓷都,这是晓泓们的梦,更是吉林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