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和家长们沟通的过程中听到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细心又太拖拉,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平时怎么说,骂,甚至打都没用。而家长的这些问题确实是现在的孩子们最典型也是最普遍存在的问题。那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又该去怎么解决它们呢?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不是灌输,塑造一个人的习惯就是塑造了一个人的身份”。那种优秀的孩子通常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都不需要父母太操心,并且越优秀越容易得到老师和家人们的称赞。而这类“别人家的孩子”,刚开始也并不是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就是某一方面的良好表现所带来的成就感会伴随着更多的自信和期待。他们会更加努力去满足大家对自己的期待,不让他们失望。这就是专家口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反,那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往往从小听到家长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太笨,太懒,一点都不听话,什么事都做不好”,慢慢的本来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的孩子却在不自觉的往这些标签靠近。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做作业敷衍了事,心里老是想着出去玩,既然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于是就什么事也不好好做了。其实家长们不用去奢求一个完美的小孩,在他们单纯美好的白纸上去添一些正面的鼓励和期待的种子。他们慢慢就会成长成一个自信,充满正能量的人。
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来源于他们的成就感,家长与老师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去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并慢慢的发展成一技之长。但是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都要经过新鲜感,疲倦期, 突破期,习惯养成期这四个阶段。大部分人在疲乏期的的时候就放弃了。因为随着新鲜感的降低,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感觉没什么用呢?” “可能到最后也不会成功的”。放弃要比坚持容易多了,于是家长也“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放弃。 孩子们过段时间又重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慢慢的抓紧练习,觉得以后有一门技能就多个出路。一样的剧情反复的上演,孩子们在不断的放弃与重新开始。渐渐地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不断的放弃让孩子们变得迷茫,畏难。做任何事的时候没有办法专心,因为小脑瓜都在很敏感的感知这个东西是不是“有趣”,只要一个念头闪现,就可以轻言放弃。然而家长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让他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家长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选择了就要让他学会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其他事物的诱惑,以及自己对这个选择的慢慢产生的质疑,但是只要熬过了疲乏期,孩子们会收获一个坚毅的品格,会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会慢慢随着能力的提升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样的石头经过雕刻的痛苦会成为受人供奉的神像,但是不雕刻只能拿去铺路给万人踩踏。孩子太少的阅历似乎很难让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家长正确的引导与鼓励才是雕刻他们的正确工具。